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解读《意见》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5月9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意见》进行解读并答记者问。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在《意见》的指导下,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工作主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一、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保证课程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调动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三、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四、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强化政府责任,统一基本标准,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鼓励依据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王登峰表示,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在国家规定的中小学课时的要求里,就已经包括了体育课的要求,也包括了开展每天一小时锻炼的时间,各校应该安排好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王登峰强调说。
    《意见》还特别提出加强社会力量对于学校体育的支持,王登峰表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到了深水区,要把强化学校体育这个硬骨头啃下来,仅靠教育部门和系统是不够的,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就是要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学校体育。一是要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二是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三是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王登峰介绍,相比过去规定,《意见》的一大变化在于体育课程的设置。“过去我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还是集中在通过体育课、课外锻炼让孩子们能够动起来,能够增强体质健康水平。下一步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就是要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具体的运动的技能。”
    针对《意见》中提出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一校一品”是指一个学校要至少形成一个全体学生应知、应会的品牌运动项目。“一校多品”是指条件较好的学校在一个品牌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可以实施多元化项目教学模式,即学校开设多项运动项目教学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选学并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场地、师资受限的学校应根据现有学校资源,实施灵活化项目教学模式,最起码保证上好体育课,学生能运动起来。
    同时,为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意见》中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激励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除了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外,还应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对于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此外,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今后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学校体育专项检查,并建立约谈有关主管负责人的机制。
    王登峰强调说,体育既能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因此,切实贯彻好《意见》,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