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体育精神 凝聚奋进之力 江苏省淮安市体育局奋力谱写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9月5日,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在泰州闭幕。经过奋力拼搏,淮安市体育代表团获得107枚金牌(全省第六)、280枚奖牌、总积分3147.5分,包揽青少年部比赛参赛成绩奖、突出贡献奖、设区市人才输送奖、学校体育工作奖、俱乐部参赛奖、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七大奖项,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市委、市政府为此发出贺信祝贺淮安体育代表团取得好成绩。
  近年来,淮安市体育局紧盯全力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目标,时刻牢记在淮安城市建设中走在前、当先锋、挑大梁,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主线,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正成为现实。
  群众体育更惠民
  今年以来,淮安市体育局先后在全省群众体育工作会议、省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上做经验交流发言。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投入,全市已建成体育公园190个,健身步道825公里,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居苏北前列。1.9万余名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布在全市3524个晨晚练点开展志愿服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0.2%,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3.4%。加快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建设10个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全市县级以上体育社会组织379个、市级单项体育协会57个、民办非企业俱乐部55个。由淮安市体育局牵头,12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淮安市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同步融入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和江苏省第三届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两项高规格赛事,首次实现市运会也是省运会、更是全国运动会的办赛新模式,运动会项目设置多达45个,目前淮安市参赛人数居全省第二。
  体教融合更务实
  充分发挥体育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完善健全“名校办名队”“一校一品”体教融合育人机制,“淮安模式”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在刚结束的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中,淮安市体育代表团顽强拼搏,展现出良好的体育精神和道德风尚,取得了以非东道主身份参加省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创成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基地2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基地4所。淮安市体育中心被命名为国家田径(集训)队2022年-2024年思想政治工作共建基地。第二十届省运会备战周期,淮安市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54人,省三线队伍(省体校)输送74人;培养国家一级运动员104名,国家二级运动员303名;淮安市输送培养的梁馨枰、徐仕妍参加东京奥运会分别荣获亚军和第五名;52名淮安健儿代表江苏参加第十四届全运会16个大项35个小项的比赛,斩获4金5银5铜的优异成绩,其中,花样游泳运动员梁馨枰、手球运动员刘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省体育发展突出贡献个人”称号,射箭运动员王岩、田径教练员杨美萍、自行车教练员韩先文被省委省政府记大功。
  体育产业更贴心
  充分利用暑期集中时段,以“政府、社会、市场”相结合的多元模式推动各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各类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淮安市青少儿体育培训消费大补贴展示会,营造全市青少年体育参与氛围,为全市青少年掌握2-3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推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下基础。为帮助体育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有序促进本市体育企业复工复产,进一步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企业生产经营影响,淮安市体育局提出“十条”举措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发挥“店小二”精神,积极组织具有较强的产业属性、体育关联度、经济社会效益良好的企业申报省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项目数居全省前列。多措并举提升全市体育产业竞争力,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赛事淮安”更具象
  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淮安市体育局坚持谋赛与谋城相结合,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高标准打造“赛事淮安”品牌,积极承办以体育场馆为核心、以城市特质为载体、以县区特色为抓手、拥有淮安自主IP的赛事,让更多人通过体育名片认识淮安、踏足淮安、倾情淮安。以近期承办赛事为例,第二届长三角体育节定向运动邀请赛暨长三角定向运动巡回赛展示了盱眙县丰富的山水资源、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和历史人文景观;以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举办的2022年全国蹦床青少年锦标赛进一步强化了金湖“蹦床之乡”品牌形象。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