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 跨“粤”发展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开新局谱新篇,实现历史性跨越。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新发展阶段“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总定位总目标下,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这十年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建设体育强省、为民谋健康谋福祉的道路上,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成绩过硬 体育名将耀南粤

“不以成败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包括广东运动员苏炳添在内的中国男子接力队今年5月迎来喜讯:由于英国选手违规,国际田联于5月20日宣布中国男子接力队递补获得东京奥运会铜牌,这也是中国男子接力队历史上首枚奥运奖牌。不仅如此,在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男子百米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亚洲速度”实至名归。东京奥运会,14岁的全红婵在跳水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5跳3个满分,创造该项目历史最好成绩。“中国速度”“中国质量”名震天下。

苏炳添、全红婵是广东“铁军”中的代表人物,成绩的背后是广东体育的厚积薄发。多年来,广东竞技体育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广东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要比赛共有97人次获世界冠军、166人次获亚洲冠军,获540项次全国冠军;12人次超世界纪录、28人次超亚洲纪录,超39项次全国纪录。

十年来,不管是伦敦、里约、东京奥运会,还是仁川、雅加达亚运会,抑或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运会,广东均以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前列,彰显体育强省的“硬度”。苏炳添、全红婵、樊振东、汤慕涵、冯珊珊、陈艾森、谢思場、刘湘……广东名将辈出,群星闪耀体坛。

职业体育方面,广东三大球职业俱乐部数量位居前列。十年来,广东宏远勇夺CBA联赛第十一冠,实现三连冠;广州队两夺亚冠冠军,8次夺得中超冠军;广东省全力支持梅州足球特区建设,并推动足球俱乐部股权改革,深圳作为改革试点,已研究制定并向国家报送了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象甲联赛,广东象棋队也成就了“八冠王”,是联赛史上第一“豪门”。

广东积极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并实现了“十四冬见金,冬奥会见人”的目标,深圳昆仑鸿星女子冰球俱乐部连续三个赛季闯入俄罗斯女子冰球联赛(WHL)总决赛,并两夺冠军。以深圳昆仑鸿星女子冰球队为班底的中国女子冰球队在北京冬奥会上取得第九名的成绩。

广东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禹平说,自从成功申办北京冬奥会后,广东积极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广东体育创造了历史,实现了突破。

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研力量的支撑。广东体育积极探索科技助力备战新模式,引入超低温冷疗、GPS定位等先进设备,多维度开展运动训练监控、体能训练、场边恢复、营养调控和反兴奋剂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广东竞技体育走向科学化发展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胸怀百姓 全民健身促健康

广东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出台多项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相关政策与文件,构建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群体”格局,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广东省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数量约31万个,场地面积约3.2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2.5平方米,其中各类足球场地数量约1.16万个,篮球场地超10万个,健身步道5660个,总长超1.9万公里,城乡“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广东省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多彩,每年举办县级以上体育赛事活动5000多项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4500万人。

上下联动、充分挖潜,广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精心打造广东十大国际、国内、省内品牌赛事活动。广东连续六年举办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充分发挥“体育+”规模聚合效应,带动全民健身、传承文化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据不完全统计,大赛为相对落后的古村、古镇创造的直接经济产值超过30亿元。

同时,国民体质监测、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全民健身服务也在创新发展,为民谋福祉、谋健康。广东已逐渐构建了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重视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广东也在不断转型升级、扬帆前进。

这十年,广东正以自身行动,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体教融合 青少体育新进展

十年来,广东省28所承担文化教育的体校已基本实现“两纳入”,开展训练的各级业余体校135所,省市两级传统校1794所(含国家级22所),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青少年体育联合会。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日渐厚实,以广东省体校、广州、深圳为龙头,建立2个省级重点后备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鼓励人才流动、资源共享,全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3.5万人,建立国家重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1个、国家高水平基地16个、国家基地36个。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和“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系列活动,着力打造“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微信客服+微信群”五位一体的广东青少年体育服务平台矩阵,畅通“体育部门-社会体育组织-学校-家长”的多方联通渠道,营造校园、社区、家庭联动的运动健身氛围,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合作交流 体育产业创新高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5295.44亿元,增加值为1811.4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比重为1.64%,广东体育产业的总规模、增加值、GDP占比等主要数据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省有各类体育企业和体育产业活动单位47053家,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个、示范单位7个、示范项目2个,国家特色体育小镇试点项目5个。

体育彩票销量和公益金筹集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广东省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16.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56%(全国平均增长21.9%),筹集公益金55.33亿元。

广东体博会、广东体育产业发展论坛的影响力逐年提升,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平台。

十年来,广东重点打造“一圈双核五带多点”体育产业布局。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广东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博览会、广东体育产业发展论坛等展会以及“湾区运动汇”体育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发展。积极申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完善广东省体育产业统计制度,推进广东体育产业名录库建设。推进设立广东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加快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金融服务支撑。建设负责任、可信赖、持续健康发展的体育公益彩票。促进体育消费需求,实施“体育+”战略。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不断深化粤港澳体育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

培“根”铸“魂” 体育精神永传承

十年来,广东体育人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体育事业的“根”和“魂”,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贯彻和落实到广东体育的方方面面。

在近年来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等大型运动会中,广东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的冠军运动员几乎全部为党员,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如今“队队有支部、金牌有党员”已成为具有体育行业特色的组织建设模式。

广东体育博物馆、广州体博馆(亚博馆)也不定期举办各类体育精神、体育名将、体育赛事、体育文化等展览、研讨会,不断展现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

广东日前举办了青少年田径赛,也是省运会的测试赛。看似比赛规格不高,但赛事各项目的冠军都能拿到苏炳添东京奥运会比赛签名照片。拿到“苏神”奥运签名照的广东田径小将激动万分,均表示要以苏炳添为榜样,努力训练、奋斗,为国争光。

“窥一斑而知豹,落一叶而知秋。”小小细节,充分体现体育精神在传承、在延续。

这十年,广东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加大体育文化宣传力度,深化体育传统文化传承,大力发扬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发展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认真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加强各级各类体育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传统文化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持续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强化拿道德金牌、风格金牌、干净金牌的意识,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强化体育文史功能。

王禹平表示,当前广东体育在大力建设体育强省,紧紧抓住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区新活力、粤港澳全运会等重大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坚持和完善体育治理体系的有效路径,下大力气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体育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地转化融合,为广东体育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深化改革开放赋予新使命,二是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带来新命题,三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要立足全局谋一隅、谋好一隅抓好一隅促全局,不断提升体育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奋力推进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王禹平说。(转自8月1日《中国体育报》03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