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拳击队:艰苦奋斗绽放绚丽之花


    “党员在队伍中必须是榜样,是运动员的标杆,他们做得好不好,就是我们拳击队做得好不好。”自1986年进入贵州省拳击队,刘杨海已经在这里度过了35年,从运动员到贵州省拳击队主教练,他见证了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艰辛到辉煌的过程。

    1990年,在教练欧阳建中的推荐下,刘杨海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94年执教贵州省拳击队后,他延续了欧阳建中重视运动员思想教育、重视队伍党建的工作方法,每周组织一次队伍学习。

    贵州省拳击队一直延续着建立之初勇往直前的那股拼劲儿,运动员们互帮互助,重视每一场比赛,渴望金牌,从未停止进步。


    艰苦奋斗的岁月

    1986年,贵州省拳击队在贵阳市新体育场成立,6名临时挑选出来的选手,由足球教练欧阳建中和武术教练张传良执教。8个人,在体育场羽毛球馆隔出来的一块场地,开启了贵州省拳击队冲向世界的历程。

    现任贵州省拳击队总教练刘杨海是当时贵州省拳击队首批6名运动员中的一员,进入队伍前,他是汽车制造厂的一名工作人员,时年21岁。

    训练场地只有一块羽毛球场大小,训练设备简陋,6个人共用一个沙袋,连拳套都是运动员自己买的。其中,一名队员曾在国家队训练过,有一条专业的拳击裤,比赛时,这条拳击裤,6个人换着穿。

    “那时候条件艰苦啊!条件差,设备差,住宿差,完全白手起家。我们一门心思只想着训练,只有打出成绩,我们才有交代。”刘杨海说当年他们一天有四练,早操、上午、下午和晚上,没有一个人抱怨辛苦。

    没有人能确定,这支队伍是否能打出成绩,但只有打出成绩,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临时组建的一支队伍,翌年就拿到了全国冠军;1987年,在南京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拳击比赛中,贵州6名拳击运动员全部进入前8名,在1988年全国比赛中,60公斤以下级别,贵州拳击手所向披靡。

    1993年,刘杨海取得全运会拳击项目51公斤级冠军,那是贵州省拳击史上取得的首枚金牌。随后,刘杨海逐步转型,开始了他艰难与荣耀并举的教练生涯。



郭天燚(左)在2020年海南白沙夺得52公斤级拳王争霸赛冠军,赛后与教练刘杨海(右)合影。



    荣耀与共的如今


    “35年前提起贵州,就是一个字:穷。特别是体育,在全国排不上号。贵州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是被人瞧不起的。现在不一样了,贵州省拳击队出去比赛,每年都有拿冠军的实力。”如今的贵州省拳击队,有信心面对所有的挑战,不再是35年前的心酸。

    2008年北京奥运会拳击48KG级比赛,邹市明获得冠军。

    2007年拳击世界锦标赛48KG级比赛,邹市明获得冠军。

    2011年韩国亚锦赛52KG级比赛,常勇获得冠军。

    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拳击49KG级比赛,邹市明摘得冠军。

    “在全国的比赛中,我们队伍每年都有冠军,而世界上的拳击比赛,从贵州省拳击队出去的运动员,他们几乎把冠军都拿了一次。”

    自1993年,刘杨海在全运会上拿到第一块金牌开始,贵州省拳击队一发不可收拾,培养出的运动员频频冲出国内,在世界赛场上为国争光。

    如今,位于清镇市体育训练基地的拳击馆,不再是当年队伍初建时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2名运动员,18名集训队员,运动员覆盖各个梯队,每年都有新鲜血液进入这支队伍。教练员5名,队医1名,领队1名,运动员后勤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记者看到,拳击队的运动员在训练时,都是两两组队,其中一人扮演对手,另一人在他身上练习应对打法,队医全程跟队训练。

    “我们每位运动员取得的成绩,都是整个队伍努力的结果,有教练、有医生、有后勤,有运动员的陪练。”刘杨海说,成绩都是队伍配合打出来的,集体荣誉感是贵州省拳击队思想工作的重要环节。

    “能带一个人打冠军,后面我们就能带第二个、第三个。”刘杨海说,贵州省拳击队从建队之初就是这样,队伍不可滋长骄傲之风,要求运动员团结队伍,互帮互助。拳击队今年就有3位运动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除了在专业上取得成绩,刘杨海希望,运动员在思想上也得到进步。

    对比当年,如今的贵州省拳击队已然是换了新颜。年底,新的拳击馆将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4000多平方米,可以放4个标准拳击台。刘杨海无比自豪地说:“贵州省拳击队在每一代拳击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好了。”(贵州体育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