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运”群众赛事活动内蒙古交精彩答卷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胜利闭幕。内蒙古群众赛事成绩斐然,比赛类项目共获得3金、3银、4铜、10个第5名,3个第6名,2个第7名,2个第8名;展演类项目共获得二等奖1个、三等奖10个、“最佳人气奖”1个,在金牌及奖牌数量上均较上届全运会取得长足进步。为切实做好十四运会内蒙古群众赛事参赛事宜,充分发挥全运会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内蒙古与陕西同频共振,秉承参赛出彩、办赛精彩理念,扎实做好赛事承办、选拔参赛、项目集训等工作,营造了全民全运的浓厚氛围,切实发挥了全运会的辐射带动作用。
赛事参与突出“两个广泛” 全民全运气氛浓厚
参赛项目广泛。本届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共设置了19个大项、185个小项。按照工作要求,结合近年来内蒙古各项目活动开展情况,确定组队参加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篮球、气排球、毽球、轮滑、中国式摔跤、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桥牌等13个比赛类项目,广场舞、广播体操、健身气功、太极拳等4个展演类项目。同时,为实现“全民全运”效果,推动重点人群参与健身,在组别选择上,设置“农村乡镇组”、“公安民警组”等,并且设置70岁以上组别,充分发挥了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独特价值,带动老年人参与健身活动,扩大全民健身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值得一提的是,在群众赛事足球五人制男子甲组农村乡镇组角逐中,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夺录”队赢得冠军,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心与行动在全运舞台上释放熠彩;来自包头的72岁运动员李国华,获得乒乓球群众组女子单打决赛70岁以上组别第二名,充分展现了内蒙古老年人体育发展成果。
赛事选拔广泛。让群众赛事登上全运舞台,让普通群众成为全运主角之一,是我国持续推动体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内蒙古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发挥全运会的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开展了历时4个月的“我要上全运”选拔赛,给全区广大健身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通过自下而上的赛事选拔,共选拔出参加预、决赛运动员638名,其中比赛类运动员376名,展演类运动员262名,代表了我区各项目业余最高水平。选拔赛的开展涉及全区12个盟市、近3200余名体育爱好者,辐射带动健身群众近万人,让普通健身群众在紧张激烈的赛场上展现了风采、切磋了技艺、增进了友谊,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健身热情,让“草根运动员”有机会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赛事选拔突出“两个多元” 全运惠民有力彰显
选拔方式多元。为了充分发挥“全运惠民”成果,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态势,积极构建“大体育”发展格局,内蒙古坚持开门办体育,将赛事组织任务下沉到部分盟市、直属事业单位、协会等,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取得良好效果。乒乓球、气排球、网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选拔赛分别由兴安盟、乌兰察布市、乌海市、呼伦贝尔市、包头市承办,赛事均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响应,满足了群众观赛需求,也实现了竞技体育引领、带动、促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初衷。展演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体育服务中心承办,在此期间,组织优秀教练员深入一线进行指导,广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棋类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总会秘书处承办,协调相关单项体育协会积极开展工作,推动各单项协会“找差距、补短板”。此外,创新性地将部分项目的组队、参赛工作下放至单项体育协会,例如,由内蒙古足球协会负责的足球项目比赛共取得1金1银的优异成绩,体现了我区社会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也是我区足球改革发展工作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参与形式多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本届全运会首次设立群众赛事活动展演项目,创新性的采用“互联网+”形式开展。内蒙古按照工作要求,通过线下参与、线上展示的方式,于5月至6月在全区各盟市开展了选拔工作,并在总局指定平台对参赛视频进行集中展示,接受大众投票、分享、评论。据统计,24支参赛队伍累计获得点赞112.2万次。此举既是一种创新和探索,也是进一步引领全民健身的新亮点、新思路和新举措,它打破了时空壁垒,人们只要拿起手机就能欣赏到来自祖国各地参赛队伍的精彩表演,身临其境观赏一场视觉盛宴,为参赛者及观赛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体验,提升全运会群众比赛的关注度及影响力,推动群众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和智慧化。
赛事保障突出“两个有力” 组织运行全面有序
组织领导有力。十四运会是在建党百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举办的一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全国性重大体育赛事。内蒙古承担了群众足球十一人制男子农村组决赛等5项目预、决赛任务。内蒙古深刻认识全运赛事承办、组队参赛等任务是全面展示内蒙古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次开展工作调度,召开竞赛工作会议,明确责任分工,建立项目、领队负责制,认真研究各项目预、决赛竞赛规程。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按时完成反兴奋剂教育参赛资格准入工作,共计准入运动员558人,辅助人员77人,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内蒙古中国式摔跤队获得由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颁发的体育道德风尚奖,呈现了新时代内蒙古体育健儿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风采。
服务保障有力。各盟市将十四运会赛事承办、组队参赛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加以推进。赛事安全方面,始终把参赛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全面排查参赛安全风险,严密落实比赛场地、周边环境、气候条件等防控措施,为赛事举办营造安全稳定环境。疫情防控方面,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严格执行各项防控措施,精准分类管控、人物环境同防,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保证了赛事的安全运行,做到了赛事全程“0感染”。服务协调方面,提供了完备的训练场地、比赛场馆、酒店住宿等,做到场馆设施完备、赛时运行高效、服务保障到位。赛事宣传方面,通过内蒙古体育局网站、微信公众号、内蒙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足球频道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赛事活动宣传,营造全民全运氛围。
解锁全运“三个杠杆” 发挥全运“溢出效应”
促进健身健康融合发展。全运赛事是展现地区经济社会风貌、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发挥体育综合效益的重要窗口,是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界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一个盛大节日。通过全运会的杠杆效应,持续助力乡村振兴、老旧小区改造、健康内蒙古建设、残疾人老年人事业发展等,让全社会共同见证体育力量,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促进全民健身“七个身边”工程建设。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乘着十四运会东风,全区各地都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全民全运理念深入人心。内蒙古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好十四运会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和健康内蒙古战略,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落实场馆开放举措,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提供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全面提升内蒙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为全面小康筑牢健康之基础。
持续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全运赛场上,内蒙古队员表现出了敢打敢拼、团结协作、挑战极限的时代风貌,生动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和蒙古马精神,充分彰显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内蒙古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体现了内蒙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十四运会已经闭幕,相信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体育运动的期待,全民健身将掀起新的热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全民健身行列,或许下一个登上全运群众赛事舞台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