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三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开幕

  2021年5月16日,以“百载红船路 全民奥运行”为主题的北京市第十三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在顺义区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盛大开幕。市政府副秘书长尹培彦出席并宣布北京市第十三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开幕。北京市体育局局长、本届体育节组委会主任赵文致开幕词,顺义区区长龚宗元致欢迎词。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邱汝和市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周景晓、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大伟、市总工会副主席赵丽君、团市委副书记王洪涛、市残联二级巡视员郭治斌、顺义区副区长李向英等体育节主办单位、承办单位负责人,以及3000余名健身爱好者参与开幕式。开幕式仪式由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本届体育节组委会常务副主任杨海滨主持,花样滑冰世界冠军佟健宣读市民倡议书,就推进冰雪运动普及,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奠定群众基础发出了“学习技能、健康生活、引领健身”的倡议。

  昔日的北京奥运会水上比赛场地,陆地上草坪绿意盎然鲜花盛开,水面波光旖旎,体育节开幕式当天变成运动健身的海洋。开幕式由仪式和全民健身比赛活动组成,仪式部分包含广播体操展示和开幕式;比赛部分包含健步走、轮滑、健身操舞、龙舟、风筝、广场舞、冰上体验课等项目,分别在陆、水、空、冰四个维度展开,参与人群覆盖少年儿童、青壮年、中老年,全面展现北京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辉煌成果,向建党百年献礼。

  第九套广播体操展示活动拉开了本届体育节开幕式的序幕,来自市职工、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共600名广播体操展示人员身着统一服装,配合嘹亮的音乐整齐划一地做出动作,舒展的身姿充满激情;仪式后广播体操展示人员沿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西侧健身步道进行全程约3公里的健步走,沿途设置了党的一大到十九大的展板,参与者一边徒步健身,一边回顾百年建党历程;静水艇库南侧, 2021年北京轮滑公开赛鸣笛开赛,共有市区46家俱乐部950余名运动员参赛,比赛设4KM速度轮滑迷你马拉松和自由式轮滑两个大项,参赛运动员涵盖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不足4岁,最大的43岁,青少年运动员占比超过90%,在推动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大背景下,着力推进“轮转冰”“冰轮融合”,推广轮滑运动对扩大冰雪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面上,首都高校龙舟邀请赛队伍在起点蓄势待发,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8支队伍参赛,龙舟运动走进高校,成为龙舟文化的重要传承力量;静水艇库广场,市民风筝展示大赛进行中,各种风筝在天空中争奇斗艳,复线运动风筝素有空中芭蕾之称,配合音乐旋律通过升降、旋转、走位,完成放飞,这次体育节展示的北京传统风筝有大型龙串类、软、硬板串类,代表着北京风筝扎、糊、绘、放的最高制作水准,外加软体类和运动风筝共五大类,参加放飞表演的多数是在全国性大赛的获奖选手;冰上体验课在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顺奥冰世界举行,来自顺义区的50名学生代表和50名社区居民参加这次体验课,他们不仅学习了简单的冰上滑行,还体验了冰蹴球和冰壶,花样滑冰世界冠军佟健来到现场与体验者互动交流;主会场,健身操舞大赛火热进行,顺义区结合建党100周年和冬奥会举办创编了《祝福祖国》和《雪花操舞》两套健身操舞,花扇健身操舞《祝福祖国》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韵律感,时逢建党百年,以此来向党致敬祝福祖国;《雪花操舞》是以冬奥筹办为契机,利用冬奥曲目创编健身操舞,学员手持洁白的“雪花”,在音乐节奏中上下翻飞,翩翩起舞,以操舞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节开幕式还特意设置了智慧健身展示区,本区域设置有VR模拟滑雪体验区、AI运动智能体验区、智慧健身器材体验区、AR实景骑行体验区等,让更多的体育健身爱好者在科学运动健身的同时,学习并了解科技健身对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开幕式的举办标志着北京市第十三届全民健身体育节正式启动。本届体育节由北京市体育局、市直机关工委、市教委、市民族宗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园林绿化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体育总会和各区人民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政府外办、市中医管理局、市气象局、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中心为成员单位,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市体育总会秘书处承办,北京市第十三届全民健身体育节4月至10月在全市范围举行。

  本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冰雪运动发展,带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冰雪运动,丰富人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培养市民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相比往届,本届全民健身体育节提出了“五多”的理念,即:各级赛事多线并进、全体人群多方参与、培训指导多管齐下、线下活动多措并举、线上活动多点发力。

  各级赛事多线并进。本届体育节继续依托“四级赛事体系”,开展全国、京津冀、市级、区级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品牌赛事的“领头雁”和“压舱石”作用,同时,打造一批小众精品赛事,丰富赛事类型,带动体育消费。国家级赛事方面,依托首都资源优势和人文特点,举办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暨2021年北京市健身气功站点联赛、第四届全国健身气功•八段锦交流比赛大会、2021年平谷金海湖三夫国际铁人三项赛等,发挥高端赛事引领、示范作用;京津冀赛事方面,进一步推进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和谐杯”乒乓球比赛、京津冀龙舟邀请赛、京津冀冰蹴球邀请赛、京津冀柔力球交流大会、京津冀青少年夏季滑雪挑战赛、京津冀游泳公开赛、京津冀羽毛球冠军挑战赛等,切实推进京津冀全民健身事业融合发展;市级赛事方面,继续开展足球、篮球、气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走跑、自行车、广场舞、游泳、拔河、龙舟、健身气功、滑冰、旱雪、轮滑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带动体育节整体发展;同时,积极发掘新兴健身项目,打造北京冰球公开赛、北京儿童滑步车公开赛、北京街舞公开赛等小众精品赛事,丰富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拉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区级赛事方面,各区体育行政部门参照市级赛事规划,结合本区资源优势,以“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赛事等为引领,进一步培育本区特色赛事IP,建立健全各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全体人群多方参与。本届体育节充分调动人群协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各类人群体育赛事活动,支持各人群全民健身发展。对于青少年群体,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举办阳光体育系列赛事活动,推广普及青少年长跑、跳绳、踢毽、足球、篮球、排球、冰球、滑冰、轮滑、滑板交流比赛等体育项目;对于职工群体,针对不同职业特点,研究制定简单易行的健身指导方案,推广“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组织开展职工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冰雪公益体验课等系列比赛活动;对于农民群体,引领带动本市农民积极参与篮球、乒乓球、跳绳、拔河、棋牌等赛事活动;对于残疾人群体,举办北京市特奥日活动和残疾人迷你冰壶比赛,推广桌冰壶健身运动;对于各民族群体,开展柔力球、空竹、花棍、秧歌、腰鼓、冰蹴球等民族特色赛事活动;对于机关干部群体,广泛动员参与广播体操、广场舞、健身气功等适宜作为工间操的健身项目,开展科学健身方法进机关、名医名家进机关大讲堂等活动;对于老年人群体,开展中老年优秀健身项目表演赛、钓鱼、健身操舞、太极拳、健身气功、棋牌等受老年人喜爱的赛事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对于妇女儿童群体,积极组织参加健康走跑、健身操舞、球类等体育健身活动;对于来京建设者群体,在各级各类赛事活动中推广使用社会公开报名系统,为广大来京建设者提供广泛交流、展示、竞技的平台,丰富来京建设者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

  培训指导多管齐下。本届体育节创新开展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着力普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牛鼻子”引领作用;深化“体医融合”创新研究,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推进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市民科学健身,推动形成体育与医学共建、互利、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大力宣传冰雪运动和冬奥会科普知识。

  线下活动多措并举。开展各类线下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进基层、进社区,开展“社区杯”八人制足球赛、北京市民体质促进与民俗趣味运动会、北京市全民健身与营养社区行、北京市社区武术比赛、社区棋牌比赛、社区篮球联赛等,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做深做实;继续举办冰雪公益体验课和发放冰雪公益体验券活动,让更多的“零基础”群众能够参与冰雪运动;落实“安心体育行动”,为组织者提供完善的赛事活动保险服务,获赠保额为每人60万元的猝死险,让参与者更加安心、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节。

  线上活动多点发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运用“线上赛”“线上教”“线上领”“线上秀”模式,打破群众参与体育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创新采用AI智能设备、5G技术等前沿科技,推动线上赛事发展,举办线上体育节,使本届体育节“线上与线下、团体和个人、竞赛与展示”全面开展,

  本届体育节坚持周密组织与严格防控并重、政府引领与市场主导并举、建党主题和冬奥元素并济、深入基层与扩大人群并进、大众品牌与小众精品并存、跨界融合与形式创新并行、副中心建设与京津冀交流并列的工作原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行业系统、各部门优势,开展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有效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促进体育消费。还通过新手段、新领域、新资源,探索“体育+医疗、教育、金融、保险、文化、旅游、互联网”等跨界融合发展路径,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添砖加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