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体育局认真解读《意见》,提出贯彻措施,促进事业发展
按照《关于做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工作的通知》(黔宣发〔2012〕15号)要求,省体育局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同志,认真研读“意见”内容,吃透文件精神,明确目标任务,提出贯彻措施,促进事业发展。
一、关于“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逐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截止2011年12月底,已投入资金20455.8万元,在全省建设完成“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017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383个、“乡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7个、“雪炭工程”20个、国家“民康工程”3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近330万平方米。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体育设施普查统计: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我省仅为0.41平方米,与1996年全国第四次体育设施普查全国人均的0.65平方米,贵州0.27平方米相比,我省人均差距从原来的0.38平方米扩大到0.62平方米。按贵州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要努力实现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平方米的目标任务。各市、州所在地建成一场一馆一中心(目前,除遵义和六盘水市外,其余7个市、州均未达到要求),每个县(市、区)拥有1件以上实用公共体育设施(体育馆、体育场或室内综合训练馆。目前,尚有20个县没有达到要求)。此外,按照贵州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要求全省1451个乡镇总数的30%即435个乡镇需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数,现未完成建设368个;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期间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方案要求,按2006年我省行政村总数20031个的35%测算,“十二五”期间全省需建设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共7012个,现未完成建设3629个;按照每年建设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300条的计划,“十二五”期间全省还需建设1500条。
(二)“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主要是指“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国家“民康工程”等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事项。至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已将村级、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等列入“十件实事”和50项重点工作的任务内容。这些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共需投入约9400万元,按照“十一五”期间国家每年对我省的支持经费3000万元左右测算,我省每年还需投入约6000万元专项建设补助资金。
|
(三)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间体育公共服务差距,缩小我省与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差距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努力缩小我省体育事业与全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差距,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支持建设国家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
(一)我省目前已经建设了清镇体育训练基地、红枫湖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麻江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为重点的亚高原和高原训练基地,并分别为国家体育总局射击、拳击、田径、体操、水上等运动管理中心的训练基地。清镇体育训练基地是贵州省传统优势项目体操、射击和拳击的所在地,红枫湖水上基地是目前国内训练设施和环境条件最好的亚高原训练基地,两个基地是2008年北京奥组委推荐的赛前训练场馆,为积极利用和拓展贵州特殊的地理地域优势,科学研究“高原-亚高原-平原多梯度一体化训练”,前期已在清镇建立了国家体育总局亚高原重点实验室和北京体育大学贵阳研究生工作站。但以建设聚合式与复合式为一体的基地的标准,现有多梯度训练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尚不具备竞技体育科学训练和发展的条件。
(二)“支持建设国家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和省政府充分利用贵州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独特条件,经过初期选址、论证和申报立项,拟在贵阳市清镇、六盘水市六枝老王山建立当前世界唯一的聚合式与复合式“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训练基地”,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提供先进的现代运动训练平台。该基地的建成将使我国拳击、赛艇、皮划艇、田径、射击、体操、游泳等体能类及技巧——体能类竞技项目的训练水平明显提高,极大地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完成了以六枝老王山为重点的国家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的规划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了由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和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已列入我省体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正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筹备建设国家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该建设项目作为贵州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需投入建设资金7亿元,需国家有关部委在规划、立项、审批、政策扶持、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国家生态型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融聚合式和复合式多梯度高原训练为一体,能快捷地实现高住低训、低住高训、高住高训等多种方式的梯度交替训练,具有更好的可控性、灵活性、有效性,体现出对现代高原训练方法的科学整合,为我国竞技训练的突破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该项目充分利用贵州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人文等方面的条件,通过清镇、老王山训练基地的建设,建立国际领先的聚合式与复合式“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训练基地”,对于优化体育科技保障体系,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基地建成后,将吸引国内外的优秀运动队和体育明星前来训练,对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关于“支持建设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
(一)贵州自1988年开始尝试开展山地户外运动以来,坚持以赛事为引领,全省9个市、州的23个风景区、保护区开展了登山、户外徒步、露营、攀岩、洞穴探险、溯溪、航空、汽车、山地自行车、水上运动等10余个山地户外运动项目。近几年来,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特色资源,依托政府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开展全国山地运动会、“多彩贵州”龙舟系列赛、攀岩、登山、越野、徒步等各种以户外运动为特色的体育赛事,在体育旅游结合、培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走上一条符合贵州实际、具有贵州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新路。贵州结合旅游开发体育资源尤其是山地户外运动资源的做法,在全国体育系统中已有一定影响力。
(二)“支持建设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是利用贵州独有的地貌资源,打造首个山地户外大省,这是我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研究制定了“中国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大省专项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旨在依托我省丰富的山地户外运动资源、风采各异的少数民族风情优势,整合资源,认真规划、合理布局户外运动项目,重点发展以山地户外活动为龙头的体育产业,大力开发攀岩、山地自行车、漂流、户外徒步、登山、拓展、露营、定向越野、滑翔、洞穴探险等户外运动赛事,支持各市、州至少打造一项户外运动知名赛事,培养、打造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影响力大的山地户外运动品牌赛事,使我省成为名符其实的山地户外运动大省。
(三)建设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对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强“宣传、旅游、文化、体育、农业“五位一体”结合,推动我省旅游大省建设和促进我省城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根据我省山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开展山地户外活动,培育品牌赛事,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商品,将我省建设成为山地户外运动大省,把体育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体育产业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服务。
四、关于“积极开发民族传统竞技活动和特色体育赛事”
(一)为推进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我省在各地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38个,成立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多年来,开发挖掘整理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80余项,开发的具有贵州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独竹漂”,被列为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我省在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参赛成绩优异,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成功举办了“中国拳击公开赛”、“中国龙舟公开赛”、“全国越野跑锦标赛及亚洲越野跑锦标赛”、“2011中国贵州黔东南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国•梵净山‘环梵’公路自行车挑战赛”、“晴隆24道拐公路汽车爬坡赛”、“紫云格凸河攀岩挑战赛”、“毕节百里杜鹃和福泉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遵义市娄山关.海龙囤国际越野挑战赛”、“贵州民族体育旅游节”等一系列特色体育赛事,这些活动赛事的举办,顺应了当今体育发展趋势,有力地推进了举办地对旅游项目的推介,体育成为城市的名片,成为推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载体。
(二)以我省成功举办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为契机,以开展“多彩贵州”龙舟系列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抓手,积极与民族部门配合,共同开展民族体育赛事活动,整合民族体育资源,挖掘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民族体育赛事活动,打造民族节庆活动品牌,积极推动我省民族传统竞技活动发展;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力争中国拳击公开赛落户贵州,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拳击赛事活动,大力推进特色体育赛事发展。
(三)积极开发民族传统竞技活动和特色体育赛事,对认真落实国家民族政策,构建和谐社会,丰富民族地区群众体育文化生活,提高全省各族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