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文化工程”助推门源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州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全面加强文化工作,着力推进“文化门源”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召开后,抢抓机遇,主动出击,以项目为抓手,着重以实施“六大文化工程”为主,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呈现出突出地域特色、挖掘历史和民族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净化文化环境、营造和谐氛围等特点。

      1、实施“文化品牌”工程。一是以每年元旦、春节文化活动为龙头,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以打造“金门源”和“百里花海”品牌为重点,积极协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岗什卡全国滑雪登山交流大会等省州重大节庆活动,以品牌效应推动“文化门源”建设,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三是以周末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唱红歌、赞家乡,凝聚人心、创建和谐。

      2、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积极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先后投资30余万元实施了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对3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进行了挂牌,建立了门源回族宴席曲传习所,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加大对窝儿药枕、浩门马走马训育、马福腰刀、回族刺绣等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利用力度,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门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实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程。开展了以“保稳定、促和谐”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执法检查、监督管理和整顿规范工作,扎实开展网吧、图书、棋牌娱乐、音像制品、打字复印等娱乐市场的整顿和“扫黄打非”活动,重点开展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专项整治行动。设立了举报电话,24小时受理群众的举报、投诉,建立了严格的受理群众举报查处办法。

     4、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一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使一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珍贵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二是积极挖掘和储备了眉户戏、皮影、社火、诵经调、口弦、咪咪、刺绣、剪纸、藏毯、药枕、腰刀、浩门马、白牦牛等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为做好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积极争取项目,实施了乡镇文化站建设、中波试验台建设、电视台基础设施建设、农牧民健身工程、雪炭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进村入户、农家书屋、体育休闲广场、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文化门源”建设进程, “十一五”期间,共实施文化、体育、广播电视项目17项,总投资达5000余万元。

     6、实施“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加大了对文化人才的培训力度,重点培训了民间文艺团体业务骨干和基层文艺工作骨干,“十一五”期间,安排16人次先后参加了文化部、国家传媒大学、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