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宣传文化员 文体工作有了“领头羊”

        眼下,对参与全民健身,甚至参加体育比赛,老百姓都有高涨的热情。不过,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农民,最苦恼的是找不到“娘家”。
    这也曾是杭州市西湖区文体局局长魏小平最纠结的事。他说:“在社区、乡村,早就实现了文体设施的全覆盖。不过,谁来管理设施、谁来组织活动、谁来发动宣传,这个问题多年来没能得到彻底解决。”
    现在这个多年来困扰他的难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从去年底开始,由杭州市委宣传部牵头,给全市所有的村、社配备了2064名专职宣传员,至此农村、社区的文体工作有了真正的“领头羊”。
    12位宣传文化员 12根“台柱子”
    留下街道石马村,是西湖区最西边的村落。说到村里的登山健身队,村民郑经花就乐了。“以前,在西湖边见到游山玩水的客人,觉得这样的生活高不可攀,甚至不可思议,没想到我们现在也开始享受这样的生活了,挺开心的。”
    郑经花正是石马村的专职宣传文化员。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大妈,当过二十多年的村主任、妇女主任,四年前退了下来。去年底,留下街道为村社招聘宣传文化员,石马村一致推荐了郑经花。
    郑经花最津津乐道的是村里的腰鼓队。她自己就是腰鼓好手,在郑经花带领下,现在有了45位队员。在对1000多人的小村来说,这很不简单了。打太极拳也成了村里的新时尚,郑经花还带着队伍参加过杭州市的比赛。
    在留下街道,像郑经花这样的宣传文化员总共有12位,分布在辖区的10个社区、2个村。街道文化站站长钱晓娟说,12位宣传文化员就是她的“脚”,“12位宣传文化员,就像12根台柱子,而台上表演着的正是我们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
    请身边的文体爱好者担纲
    哪些人是合适的“宣传文化员”?西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娄益元说:“招聘宣传文化员进驻村社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基层的文体建设,所以我们把老百姓身边的文体爱好者、‘特长生’遴选出来担纲重任,他们是推进基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力军。”
    留下街道茶市街社区的宣传文化员沈君秋,正是在“民选”中脱颖而出的。沈阿姨十年前从“东方通信”退休,从事党务、工会工作,不仅自己从小喜欢文体,也经常在单位组织文体活动。退休后,是社区的文体活跃分子,还进老年大学“进修”。她的工作热情高涨,社区的文体工作也更具有了活力。
    从“给钱办事”到“有人办事”
    从今年1月开始,萧山区的481个村社,已经100%配备了宣传文化员。区文体局副局长钟铭说:“现在,在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落,群众体育都有了脚。有了这只‘脚’,有人办事了、能办好事了。”
    杭州市委宣传部在酝酿这个载体时,充分考虑到了运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要想“有人办事”,必须“给钱办事”。每个宣传文化员,都与服务主体签订聘用合同,每年的人头经费6000元,另外还有一定的工作经费。这笔费用杭州市出三分之一,县区出三分之一,镇街出三分之一。为此,杭州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
    当然,“给钱”之后是“办事”,这根指挥棒就灵了。以萧山区为例,招聘宣传文化员后,进行了统一的培训,明确宣传文化员的职能包括每年组织2次及以上的文体活动、组建2支以上的文体队伍,积极参加上级的活动、比赛、培训等。
    宣传文化员的招聘对象,主要集中在60-70岁年龄段,除了有文体特长外,还综合考虑身体状况、组织能力,一般优先从退休人员中遴选。之所以选择这个群体,是因为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有强烈的责任心,既能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余热,更重要的是能够把事情办好。
    钟铭对此已经尝到了甜头。他把“宣传文化员”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两者进行了比较。宣传文化员属于专职、有偿,比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职责更明确、管理范围更宽泛,所发挥的作用自然更明显。“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分布还不均衡,普遍来说城市多、农村少;社会体育指导员靠的是自身的热心、自觉与奉献精神,而宣传文化员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弥补。”
(来源:中国体育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