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运会改革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下)

 

杠杆2:培养社会全方位人才
 

    伦敦载誉归来后,广东籍奥运冠军雷声作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大四学生一心扑在学业上,难得的休赛期让他更有精力进行文化学习。“这段时间闲下来了,可以多修点学分。”周一到周五,他都在北大校园里专攻高数和英语,周末回国家队,主帅王海滨给他“开小灶”。以前给人腼腆羞涩的雷声经过学习后,性格开朗,给人阳光亲切的感觉。日前,短暂回到广东的雷声与本报记者在房间聊天,记者充分感受到其身上的个人魅力,思维严谨,英语流利,解高数难题轻车熟路,连大学曾学过高数的本报记者亦自叹不如。
    坚持了三年,雷声收获很大。“上学对我有很大促进,让我在训练、比赛中都更加集中,也更有成效。心态摆得很好!”“我不能以奥运冠军自居,我的社会知识和能力不够,希望能更加努力,将来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出身广州伟伦体校(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多次参加省运会获得冠军的雷声寄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多学习之余,还要加强身体锻炼,让体质健康与知识同行,提高综合素质。
    雷声的话让人敬佩!身为奥运冠军,尚且如此“身体力行”,作为广大的青少年,如何不能让自己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呢?
    相比而言,雷声北大的学弟学妹们更令人“震撼”。上月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列举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他之前出席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军训结业典礼时了解到,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
    从数字看来,参加军训的大学新生平均每人看病将近两次,为大学新生如此差的体质震惊之余,不禁引人深思。试想,作为北大这一中国知名高等学府的大学新生体质尚且如此,全国其他高校的大学新生概莫能外。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此羸弱的身体让人堪忧。
    教育专家学校老师不约而同表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已经到了“危难的时刻”,加上不容乐观的心理状况,体质弱、心理差,导致城市孩子“玻璃化”。学校攀比升学率,家长只关心孩子成绩,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很大程度剥夺了孩子锻炼、运动的时间。毛主席曾在上世纪20年代,便倡导学校“宜三育并重”,并强调“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此言历历在耳。

 

改革,撬动发展


    近年来,国家相继下发文件和精神,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改革后的广东省运会,同样给广大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契机和平台。
    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高敬萍表示,此前省运会大众项目,将放到4年一届的全省体育大会,改革后的省运会重点是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广东将以省运会为切入点,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增强学生体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大力推进“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极组织开展学校课余训练,每所学校要有两个以上项目的学校代表队,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技能,养成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规定,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加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力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认真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开展学生健康教育,组织测试和监测。
    广东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吕劭华告诉记者,“除了举办夏令营、冬令营,加强传统体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体育活动外,明年广东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将联合举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联赛将打破以前惯有的竞技和金牌思维,青少年重在参与和交流,提高体质和团队意识,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得到更多家长和全社会的认可,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少年强,则中国强。重读广东人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让人感到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教育的迫切性。
    “省运会改革这一支点,必将撬动青少年体育发展。我们终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高敬萍最后说。

(黄心豪  吴钰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