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体育产业体系助力“美好安徽”建设
“体育产业是全社会的产业,体育产业发展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的参与,体育产业的发展、进步更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体育部门要主动作为,为经济社会等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会上,安徽省体育局局长冯潮接受了笔者采访。
“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发展体育产业要从逐步构建体育产业体系入手,狠抓基础,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相比沿海开放地区,地处内陆的安徽在体育产业发展上有其先天不足,起步也比较晚。冯潮告诉笔者,安徽体育产业从抓基础工作入手,2006年就开始培训体育经纪人,培养中介力量。北京奥运会以后,安徽省体育局争取省编制部门的支持,成立了体育产业发展处,强力推进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体育产业统计、组织社会力量开展体育产业调研等基础性工作;与此同时,每年在全省体育局长会上对体育产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把体育产业工作纳入省辖市体育工作考核范围;积极组织参加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把县(市)的优质体育旅游资源向全国推介……这些看似繁琐的基础性工作,却是安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根基所在。
“安徽省的旅游资源位列全国前八,要依靠这些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进行设计和规划,主动融入、打入、挤入,发展有安徽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
在采访中,冯潮反复向笔者强调,发展体育产业要有大体育观,要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跳出体育的小圈子。近年来,安徽紧紧围绕生态强省、体育强省、文化强省的建设,积极争取参加安徽文化产业促进会,主动融入、打入、挤入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项目优势,规划了四大产业功能集聚区,培育品牌。安徽省体育局和省旅游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冯潮举例说,2012年黄山承办的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境外参赛人数超过千人,近3000名参赛人员全部自费,在黄山逗留时间长达一周,按旅游部门统计口径,直接收入超过3000多万元。2012年,安徽还承办了公路自行车、网球、铁人三项等多项国际体育赛事,这些赛事活动,虽然并没有为体育系统带来直接收入,但却有助于打开市场,取得社会的认可,形成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外环境。
“安徽省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加快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大力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切实增强体育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建设‘美好安徽’作出积极贡献。”
在冯潮看来,体育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人为本,改变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等具体任务为体育产业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将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冯潮认为,在前几年基础性工作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安徽省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一定会很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将继续依托旅游和区位优势,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体育产业。
本体产业方面,坚持以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为先导,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打造城市体育名片。积极尝试筹建网球等职业俱乐部,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工作;体育用品制造方面,积极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由芜湖东方锐阳公司研发“三合一”球类器械,已通过国家质量标准认证,适应了学校和社区的球类综合训练的市场需求,下一步要以“三合一”球类器械推广为突破口,培育和壮大皖字号体育名牌产品;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积极争取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和重点项目中,安排体育项目和运动,推动体育健康休闲产业园建设,广泛开展户外运动、体育旅游,这是安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优势。2013年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已经落户安徽芜湖,这将有助于安徽体育旅游产业发生质的飞跃,安徽要在学习前几届相关省市成功承办经验的基础上,办出特色,最大限度地扩大展会的效应。
冯潮表示,安徽体育产业虽然面临着先天不足、人才匮乏、政策体系尚不健全等发展障碍,但是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老百姓的健身消费势必大幅提高,体育旅游观念也将从传统观光型向体验互动式发展,这些都为安徽省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马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