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努力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日前,2012常州十大体育新闻揭晓,其中“第一、在全省率先出台行动计划,建设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第三、出台办法对特殊群体参加体育健身实行优惠;第七、公共体育设施建管用‘三化模式'成效显著;第九、中天钢铁全民健身中心全面建成”。这些构建保障、改善民生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积极尝试和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人们拍手称快。
    近年来,常州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社区、保障基本、不断加大投入,充分调动和激励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力量,生产更多更好的体育产品,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服务,有效扩大体育公共供给,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构建具有常州特色的城乡一体、较为健全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百姓健身无小事,“实现体育服务更加方便可及、发展更加均衡,让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但如何高水平循序渐进持续推进这项工作,常州体育人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且初见成效。这就是: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一是坚持主导性,强化各级政府体育工作职责;二是坚持均衡性,实现体育设施建设城乡一体;三是坚持公益性,发挥各级全民健身组织服务功能;四是坚持群众性,做到全民健身全民参与;五是坚持普惠性,为各类人群提供科学的健身服务。

履行好政府职责——彰显主导性

    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主导是根本,必须坚持各级政府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主体地位。一是全面纳入。常州连续四年将全民健身工作列为市委市府重点工程后,去年和今年又连续两年将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纳入全市民生幸福十件实事。所需设施建设费和事业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确保70%以上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二是强化考核。市政府每年以目标任务书的形式给各辖市区下达“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年度任务,对未完成的,按“一票否决”,不得参与评优评先。三是部门联动。建立名副其实的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联席会议,与规划、建设、园林、教育等部门协力,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群体格局。   

建设好场地设施——彰显均衡性

    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设施建设是基础。一是科学规划。在对体育健身设施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江苏率先出台《常州市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奖补办法》,明确提出到2014年初步建成市、辖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居民小区(自然村)全民健身设施五级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同时,出台办法对市区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室内体育馆、游泳馆,按每平方米1000元标准补助。二是城乡一体。不仅将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作为城区目标,还将所辖的金坛市、溧阳市和武进区的城关镇也纳入建设考核范围,通过抓新建、补建、换建、配建、共建等方式,实现体育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均衡发展。三是民需为本。强调因地制宜,分别明确区级、乡镇(街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行政村)健身点、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晨晚练点及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等的具体建设标准。四是多元投入。按照“全民健身全民办”、“谁投资、谁受益”的思路,采取捐助、赞助、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兴建和管理城市体育健身设施。日前,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江苏首家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常州飞龙体育公园,就是由企业建设和管理的体育主题公园。

健全好体育组织——彰显公益性

    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组织建设是保障。一是积极推进体育社团发展。常州积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15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全市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全年开展活动350项次以上。二是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目前常州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155人,按户籍人口计算,每万人拥有数为34名,名列江苏第一。常州所有社区健身点、晨晚练健身点都安排2至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服务。三是壮大志愿者队伍。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常州90%以上大学生村官通过考核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

开展好体育活动——彰显群众性

    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开展活动是核心。一是以重大赛事带动,每年围绕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环太湖自行车国际赛、CBA篮球赛,带动了大批业余体育活动。仅羽毛球主题系列活动就超过百余场次,参赛人数超万人。二是打造特色团队。常州通过政府主导,社会指导员带动,因地制宜地打造全民健身特色团队,将更多健身人群吸纳进特色团队。目前,活跃在常州全民健身站点的特色团队共有3000多支。三是打造特色活动体系。按照“一区一特色、一区一品牌”的要求,目前所辖7个市区都建有特色体育品牌活动,每个乡镇、街道也建立了自己的传统活动项目。常州全民健身活动基本做到全年有安排,月月有活动,活动有声势,阶段有高潮。

完善好服务平台——彰显普惠性

    构建具有常州特色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健身服务是关键。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国民体质测定等服务平台,让不同社会群体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对全市健身俱乐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全市现有1374个各类社区健身俱乐部,常年开展免费健身指导服务。建成常州市“全民健身数字地图”,实现智能搜索市民身边的健身活动场所。研发适合办公室人群工间健身的“电脑工间操”,受到广泛好评。常州基本形成以市级国民体质测定中心为龙头、辖市(区)级测定站为主体、乡镇(街道)测定点为基础三级网络,同时以流动测定车为补充,初步建成了市区联动、城乡一体化的国民体质测定体系,每年测试人数超过3万人。

贾海红  常体宣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