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运动会带动上海市群众体育创新转型
“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目标”,2012年上海创办的第一届市民运动会,被老百姓称之为“我们的奥运会”。“市民运动会,市以民为天,民以市为荣,实现了全民参与、全民健身新的飞跃。”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自豪地说。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于2012年6月10日开幕,11月16日闭幕,历时160天,共设50个大项,2399个小项,举办各类各级赛事活动3812场,最终有102个代表团6312944人次参与。市民运动会闭幕当日,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分别用12个和7个版面刊登了市民运动会所有2399个竞赛项目的前6名的成绩和记录,留下了市民参与运动会的历史足迹。
李伟听介绍说,作为一届具有开创性的市民运动会,它有四个特点:一是在“市民”的概念上不设“条件”。运动会的参与对象是全体上海“市民”。凡在本市工作、学习和居住的所有人员都可以参加市民运动会,包括外国人、进城务工人员,甚至是来上海短暂工作、学习的人士。二是具体设项上不求“正规”。所有设置的小项都要求降低门槛,亲民便民,快乐参与。譬如篮球,不仅有一人的投篮比赛,还有两人篮球、三人篮球赛;又如7分制羽毛球赛等,让各项比赛搞得更加丰富有趣。三是不设《金牌榜》,改设《排行榜》。组委会每月向社会公布一次竞赛《排行榜》。《排行榜》显示的是各代表团组织二、三级赛事的量化动态,以及参加一级赛事的基本情况。在竞赛之外又设了一个活动《信息榜》,每月两榜发布在全市和各代表团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四是奖励形式创新,鼓励市民健身。组委会对获得成绩的市民发放免费的2013年“健身卡”,此卡可在本年度内全市71家体育场馆健身。组委会还对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分别颁发以“民生”、“民乐”、“民众”命名的奖牌、奖杯、奖章。
创新赛制 以赛为主
既然市民运动会是运动会,那就有别于一般的群体活动,它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竞赛。为此,上海提出“市民参与、竞赛为本,上海水平”的运动会本色。强调主体是市民,突出竞赛是核心、倡导争先是精神。从市民的需求上寻找突破,从体育的文化内涵中创新活动模式。一是实行三级赛制。赛事自下而上,从街镇基层的三级、区县二级到最后集中参加市一级决赛,基本形成了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高潮的火爆场面。二是设立达标、等级、段位赛制。市民运动会在棋牌、武术、田径、游泳等30个项目中开展达标赛和段位、等级的认定。如游泳达标赛是在市内几十家指定游泳馆里进行,在泳池中辟有一条专门的达标泳道,配有专门的裁判,市民随时可以报名参赛,获得业余等级成绩就发证书。三是创新比赛形式。市民运动会出现了不少创新的比赛形式。如体育与科技的结合的虚拟运动会,与网络结合的棋牌赛“欢乐三打一”,源自于草根的擂台赛“谁来当擂主”,还有“大篷车”型的流动比赛,把比赛送到市民身边,让市民感到总有一项适合我。
(张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