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体育现代化公共体育服务软硬件皆佳

    只是因为“恋”上了江溪街道文体中心的乒乓球活动室和一帮老伙伴,68岁的无锡人陈嘉麟有了新房却不愿搬家。如今,每天几乎多半时间都在文体中心的他非常享受这里的一切,他说,以前睡不着,现在每天打球后一挨枕头就啥都不知道了。
    在江苏,从省里到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试点市、县,有一个认识很明确统一:体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让更多的人在参与体育过程中,提高对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苏南各试点市县,做法、经验或有不同,但改善民生、提升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却殊途同归。

硬件

    高水平的经济为苏南城乡建设提供了雄厚支持,在城乡一体化、改善民生的进程中,苏南各市、县把体育置于重要而突出的位置。
    雄伟大气的体育场馆各市都不缺,而真正方便百姓的健身站点建设也从未被忽视。“10分钟体育健身圈”对于苏锡常各地已很普及,张家港市甚至已经初步达到“城区5分钟、乡镇10分钟”的标准。各市在新建小区规划、审批环节就对体育设施面积、数量等有明确要求,体育部门在施工、验收时更是全程参与,拥有发言权。
    在苏锡常,农村比城市还先进、例子并不新奇。体育设施也不例外,例如,江阴市镇镇都有游泳池,塑胶田径场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乡镇全覆盖;昆山市已全面启动镇级“新四个一工程”(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体育公园、一个综合体育场);武进区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委托专业化运营公司管理,免租金和折旧费,只为对居民低收费开放。虽然老城区的体育设施建设改造要麻烦些,但常州、无锡、苏州等市体育部门想方设法利用现有条件,增加老小区健身设施。只要有条件、只要有需求,体育部门就100%去建设赠送健身设施,常州市甚至连器材的维修、更换都替居民想好——满8年的健身器材,体育部门和房管部门各出一半资金为居民更换。
    这些星罗棋布的大小健身网点目前在苏南各市已经初步实现网络化查询,群众想玩新鲜项目、找理想场所,均可通过网络一目了然。在常州市的全民健身数字地图上,所有可以健身的场所位置、项目、相关负责人等资讯均可查到,而无锡、苏州的这种地图还会提供点对点的乘车路线、预约预订等多项便捷服务。

软件

    服务是体育现代化的精髓之一,苏南各市正在把体育的服务功能最大化发挥。目前平均每万人30多人的社体指导员队伍活跃在苏南城乡各个健身点,从健身指导到活动组织、场地维护,他们提供着最直接的体育服务。而在各地的大小健身场馆、社区街道、乡镇只要有条件,都配备了国民体质检测设备,有条件的市还自己购买了国民体质测定车进行常态化的体质测试、开具运动处方。
    体育的服务离不开人,而优质的服务离不开有组织的人。苏南各试点城市尤其重视发挥体育协会组织联系群众密切、专业人才密接的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以奖代补的形式,发动协会组织业余体育联赛,采取各种灵活形式,形成全民健身的长效机制,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趣味性、竞技性,例如张家港的全民健身大联赛办赛主体就是市相关单项体协。
    苏南各试点城市在体育社团的组织机构、协会管理中小场馆、设立专项资金、俱乐部准入备案、政府购买服务上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而从实际效果观看,这些做法有力推动了单项体育协会组织向基层的覆盖延伸及开展活动的积极性。苏州目前有各级各类体育俱乐部2677个,其中街道社区、镇村2230个;江阴所有乡镇均有体育协会分会,各村都建有协会特色团队。
    苏南地区自古以来人文荟萃,体育领域也有不少特色遗产,保护、传承这些民间文化瑰宝也是现代化过程中体育人所不能遗忘的部分。近几年来,为挖掘传承曾一度濒危的苏州江南船拳,苏州体育部门通过系统整理实物资料、在中小学校设立传承推广基地、兴建“开口船拳”陈列馆和演武场、推动船拳表演进入著名景区等举措,使这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系统的原生态保护。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