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丰硕

  2013年底,国家体育总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两年多来,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
     据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介绍,目前江苏已有11个省辖市、86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2.01平方米,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5%,居民体质合格率达92.1%,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达90.86%。

“三大思路”强化统筹部署

    “江苏区域发展梯度明显,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要在两年内建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尽快理清思路,创新举措,强力部署推进,形成全省一致的整体合力。”陈刚说,坚持科学化引领、坚持制度化安排、坚持长效化推进这“三大思路”的明确,切实强化了统筹部署。
     江苏省政府2014年底出台《关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印发《职责任务分工方案》。建立了26个省级部门参与的联络员制度。省体育局组织专家制定《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指标体系(1.0版)》,研究编制了《指标体系(2.0版)》。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以省长令的形式印发,为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省体育局和省发改委、省住建厅联合颁发《江苏省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标准》。
     省委省政府将创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定期督查。并将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健身步道等内容纳入年度民生实事。各市县区实现“四纳入”,将公共体育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算和民生实事工程。

“三大环节”提升建设水平

    陈刚介绍说,为保质保量完成示范区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切实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效能,两年来,江苏着眼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功能拓展、内涵深化、融合发展和丰富供给这三大环节,重点推进。
     瞄准群众需求,通过积极拓展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功能、推动体育赛事活动大众化、深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内涵,着力拓展服务功能。各地提升现有体育设施服务功能。创新第七届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办赛模式,向社会购买办赛服务。50%的县市区建成的省级以上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在中国江苏网设立的“公共体育服务频道”等。
     在推动融合发展方面,积极探索与卫生、教育、生态、科技、城建等融合,深化服务内涵。推广建设一批体育医院和运动康复机构。继苏州在全国率先试行医保健身一卡通政策以来,全省已有10个市实行该项政策。建设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体系。实施《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和《江苏省校园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依托生态绿地,建设一批健步走等户外体育设施,大力推进省级体育公园建设,建成一批城市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多元支撑,丰富服务供给。在省和8个市设立规模近2亿元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基础上,调整扶持导向和重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省发改委等九部门出台《关于加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设立省级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专项补助资金,明确公共体育场馆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

“三大变化”显成效

    陈刚说,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围绕补齐短板持续发力,较好实现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协调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统筹兼顾,区域体育发展更加均衡。“十连冠”的体彩销量为基层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有力经费保障。全省每个财政独立的县市区平均年度可用公益金达500万元以上。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彩票公益金等对苏中、苏北的扶持力度,支持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县域体育基础明显加强。以强化县域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为纽带,重点梳理县域公共体育服务清单,提升县域体育的服务能力。彰显民生,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各地充分利用城乡边角地、闲置厂房、荒地荒坡,因地制宜建设体育设施,获得了群众的认可。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