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供需改革,青海铿锵前行

 

全民健身战略和体育产业政策为体育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体育改革势在必行,“供给侧”、“需求侧”如何发力?青海体育也许能给人以启发。

2016年,诸多行业在如火如荼进行“供给侧”改革,体育究竟改哪方?还是先看看市场,让这只“无形的手”来说话吧。供给方面,大型体育场馆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是全国的通病,体育专业人才就业难、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也是事实,竞技体育势力相对较弱、基层体校困难重重。需求方面,大众健身场地需求增长、多元化健身场地设施相对缺乏,学校体育课程单一、体育教师资源不足,群众健身消费意识不高、体育健身认识片面化,体育社团组织基本条件较差。

问题既然来了,如何破解?改革需要勇气,改革更需要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青海省体育局坚持“会创新、敢尝试、善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我省体育产业、群众健身、竞技体育呈现众多亮点。

亮点一:用好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资金,除争取中央资金外,省级财政加以补贴,青海体育中心等30个大型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解决部分人群健身需求;按照人口分布、体育传统、新兴项目合理布局,灵活配建健身场地、器材,建设五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因地制宜修建射箭场、赛马场、冰雪运动场馆,支持冰雪体育产业;空闲场馆低价租赁给体育运动协会、体育俱乐部,省足球运动协会、汽摩运动协会等体育社团有了“新家”,办赛、创业门槛更低,工作服务劲头更足。

亮点二:学校体育课走进健身中心,体育企业、学生、家长多方受益。面对许多中小学生体质差、校园体育受场地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体育课的内容单一,而体育健身中心设施完备、教练团队专业的现实,省全民健身中心尝试开展“阳光体育免费课程”,西宁市城中区部分小学的体育课转移到了全民健身中心,学的是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散打。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场地,避免了资源浪费,又使学校体育课效果得到提升,而且还能增强广大家长的运动健康意识,引导大众健身消费。

亮点三:体育运动会、赛事活动内容有变化,大众参与成为新潮流。无论哪一类运动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田赛和径赛项目,趣味运动会、亲子运动会、寺院运动会、妇女运动会等更多的突出大众参与、倡导健康生活的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户外徒步、骑行、登山等活动越来越成为中青年人的不错选择。“互联网+”环境下,健身器材、设备购买和软件下载使健身更加方便,健身成本不断降低,健身人群的基数在不断增长。

亮点四:竞技体育项目进一步优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化、理性化,体育赛事逐步体系化。结合青海体育传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情,摒弃“大而全”,力图“小而精”,主打自行车、中长跑、竞走、马拉松、柔道、射箭、摔跤等符合高原体质、培养和训练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项目,从而带动青少年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引导群众业余竞技体育运动发展。进一步简政放权,下放赛事审批和运动员、裁判员技术等级认定权限,加强注册指导和审批监管,疏通运动员、教练员流动渠道,激活基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积极倡导“教练员进校园、运动员进课堂”,提高岗位任职和文化教育水平,走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子。科学规划赛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六项国际品牌赛事、省级竞技赛事、市州级业余赛事、县级以下“草根”赛事协调发展的格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