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牢 影响广 潜力大——青海体育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继第十五届环湖赛后,88日,我省迎来了全国第8个全民健身日,体育健身和各类比赛活动达到高潮,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

一、今年我省体育新亮点

全民健身普及面广、参与度深、持续时间长。仅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协会组织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逾300项,全省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达2万次。活动覆盖老、少、妇、残、军各类人群,群众参与健身的体验性强。体育赛事更多地采用选拔赛、分站赛、系列赛等形式,时间跨度长,影响力大。竞技体育项目看点多、吸引力强。上半年,共有430人次参加国内国际比赛48场次,获第一名5个、第二名7个、第三名12个。马存军、切阳什姐等本土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切阳什姐代表国家队再次出征里约奥运会。青海天佑德自行车队在环湖赛中成绩不俗。环湖赛、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行走中华水塔”国际徒步大赛、玉树国际长江漂流及“昆仑决·丝路英雄” 世界功夫巡回赛等赛事吸眼抢镜,引起国内外关注。体育产业势头好、潜力大、前景广、融合深。环湖赛品牌影响力提升,预计今年环湖赛产生社会效益和媒体效益达到10亿元,环湖骑行总人数达到47万,自行车骑行消费产值达到1亿元。各类体育健身消费、体育休闲场所、自驾车营地、体育旅游探险活动激增,体育基建投资、体育有偿服务呈上升趋势,民营滑雪场地数量达到12个,投资总规模超过5亿元,体育彩票销量突破3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达20亿元。体育扶贫、体育支教、体育惠农试点积极推进,全省体育产业专项调查工作正在全面展开。体育服务保障水平高、投入大。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完成了国家游泳队、田径竞走队等国家队备战奥运会的驻训服务保障工作,每年完成20多支国家队、省级队接待任务共7000余人次,并围绕备战2022北京冬奥会,拟于今年12月份举办国际冰壶比赛。省体育科研所向运动队提供技术服务次,向健身群众开展体质监测共6500余人次。投资1.2亿元对多巴基地进行综合改造,使之成为全国第一个建成地下综合管廊的体育训练基地并获准成为AAA级旅游景区。门源岗什卡、玉树市分别被授予“国家滑雪登山基地”、“国家高原漂流培训基地”。体育宣传、体育改革主动性强、行业评价高。高度重视体育宣传,全年共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用于环湖赛等各类品牌体育、群众活动、健身知识等公益宣传和项目推广。在全国第一个完成省足球协会改革换届、第二个出台体育产业实施意见、第三个出台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体育社团力量得到发展,我省各级各类体育协会总数达343个,各类健身活动站点达到4000余个。环湖赛组织运作、体育宣传工作、体育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青海体育”经验在全国行业内得到交流推广。

二、几点经验

一是着眼全社会,将体育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形成了“大体育”的格局。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革新体育发展思路,将体育工作放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我省“131”总体要求和“三个扎扎实实”任务等重要决策部署中,赋予体育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内涵、新任务,焕发了体育的新活力。二是着眼全服务,将体育工作作为民生工程,展示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新形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公共服务纳入“民生十件实事”,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经费预算,仅2016年上半年,配发全民健身器材889套,筹措资金1.26亿元,用于完善省、市(州)、县(区)、乡(镇)、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惠及人口达100万。三是着眼全领域,自觉肩负起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的使命担当,开启了“环湖模式”。省体育局紧扣体育改革、体育产业发展、“互联网+”、供给侧改革等机遇和形势,制定出台足球发展、体育产业、协会换届调整、体彩销售管理、体育运动项目和人才优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继承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全省体育的创新发展。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社团组织立足社情、行情,上下联动,左右融合,着力打造了一批水上运动、山上运动、沙上运动、雪上运动、马上运动等地方体育品牌。全省注册运动员、裁判员、体育协会、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体彩销售网点数量逐年增长。四是着眼全动力,注重发挥高原精神和体育精神,为筑就青海精神高地注入了正能量。利用体育独特的群体互动性优势和竞技魅力,着力培养青海体育的精神品质,体育活动的工作者、爱好者、志愿者在环湖赛等大型体育活动中齐心协力、默默付出,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多巴体育工作者长期坚持扎根高原、保障体育、服务群众,形成了“高原体育精神”。切阳什姐等优秀运动员多次获得体育荣誉,为民族地区体育健儿树立了楷模,也为各民族繁荣发展和共同进步增添了靓丽色彩。骑行、徒步等体育活动倡导的绿色、人文、和谐的健康、环保理念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