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体育局局长:紧扣实际 注重创新 讲求实效 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新路子

“十二五”时期甘肃省体育发展成效显著

  “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省体育事业变化最大、亮点最多、发展最快的五年。国家和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为“十三五”体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体育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健身人群多了。甘肃地处西北腹地,经济欠发达,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自然条件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决定着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必须立足省情,注重实效,紧紧围绕健身场地、活动、组织、机制和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初步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近十年来,我省以建设“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作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特色抓手,以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加强体育组织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创建体育品牌赛事为亮点,以特色体育民族体育为特点,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推动城乡体育协调健康发展。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省每年累计开展规模性全民健身活动2500多次,参与人数近700万人次;全民健身工作基本实现“三纳入”,城乡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从“十一五”末的26.4%提高到32.3%;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0.6%;体育社会组织逐步健全,省、市(州)、县(区)体育社团组织实现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4.7万人,晨、晚练点和健身气功站点6171个。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形成亮点,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汽车拉力赛、格萨尔赛马大会、金昌青少年生存训练营等体育赛事,先后被列入“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科学健身理念,在群众舞动的身姿中得到诠释。
  竞技体育突出特色,比赛成绩好了。甘肃竞技体育的发展,从小到大由弱渐强,铸造着几代体育人“坚持三苦,无私奉献,克服困难,争创一流”的甘肃体育精神,畅咏着“陇原铁骑”“食甘肃人民之禄,何以为报?”的朴实情怀。始终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科学训练”的原则,成为甘肃竞技体育保持实力的传家之宝。我省田径、自行车、摔跤、柔道、曲棍球等重点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射击、皮划艇、赛艇、拳击、跆拳道、武术等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努力攀升。竞技体育领域改革创新持续推进,项目布局不断优化,新成立省田径曲棍球运动管理中心,占地1000亩的甘肃临洮体育训练基地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省运会、六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和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2011年、2012年、2013年在兰州国际马拉松、北京国际马拉松和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我省运动员连续夺得马拉松比赛女子组冠军;在自由式摔跤、山地自行车、小轮车(BMX)、田径、曲棍球等项目的国际比赛中都获得了优异成绩。我省代表团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夺得2枚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近五年来,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甘肃健儿共获得330个前三名,其中129个第一名,为全省人民争得了荣誉。培养国际级健将5人、健将84人、一级运动员633人、一级裁判员966人。采取“一统三单”政策,先后4次安置372名优秀退役运动员到全省中小学和体校任教,充实了基层体育师资教练队伍,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表扬和肯定。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全省10所体育运动学校、5所重点业余体校、30多所少儿体校建设,创建188所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32所国家级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11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11个国家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选拔出的高水平后备人才成为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源头。
  以户外运动为抓手,体育产业火了。我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实施意见》,制定了《甘肃省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体育产业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从去年开始,对全省体育产业项目进行评审,利用省财政每年5000万元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项目补贴、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进行扶持,调动了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的积极性,推动体育产业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初步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全省健身服务产业初具规模,体育场馆运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户外运动广泛开展,冰雪和汽摩运动快速发展,滑雪运动场达到17个,以健身休闲、户外运动为主的“三大板块”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体育品牌赛事不断增多,体育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居民体育消费明显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共销售体育彩票90多亿元,筹集公益金24亿元。省体育局与张掖市政府签订协议,创建张掖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各地以户外运动为抓手,促进了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持续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健身场地多了。新世纪初,省体育局专门召开全省体育发展新思路研讨会,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建设“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其中的重要指标就是推进“四个一”工程,即“一市一馆”“一县一中心”“一乡一站”和“一村一场”。随着国家和我省经济的持续发展,体育彩票公益金的逐年增长,各级政府积极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依法保障公民健身权益。省政府多次研究省级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改扩建,按照科学、环保、绿色、低碳、综合、开放的理念,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标志性体育场馆,并把体育惠民工程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省财政连续五年投入1.5亿元建成500个乡镇社区体育健身广场。各级体育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使用财政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逐年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十二五”期间,是甘肃历史上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投入最多的五年。省级投资9300万元的省体工二大队全民健身综合馆二期工程和投资3.6亿元的临洮体育训练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7亿多元的甘肃省体育馆已完成主体建筑。市、县、乡、村体育场馆场地建设全面推进,投资逐年增加。截止去年底,全省14个市(州)有12个建成体育馆,11个建成体育场,49个县(市、区)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累计建成县、市级“雪炭工程”44个。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我省累计建成各类体育场地3028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2平方米。群众身边的场馆,群众身边的组织,群众身边的活动,这“三边”为全民健身撑起了一片蓝天。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基层体制机制活了。按照国家、省上的要求,我们重点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体育发展理念由单纯追求竞技体育成绩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体育发展主体由政府管办向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转变。省级体育部门积极推进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竞赛活动审批,下放4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调动了地方积极性,激发了工作活力。建立了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强化了政务信息公开,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各级体育单项协会为重点的社团改革不断推进,以各类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为主体的新型社会体育组织不断增加。积极创新体育工作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转变县级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在于落实》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基层群众最有实际感受,落实得好、落实得快,群众就拥护;落实得不好、落实得慢,群众就会有反映。”由此可见,基层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中的重要作用。县区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层次,具有承上启下、固本强基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部分县级体育部门与其他机构合并后,管理体系和组织网络不健全,发展思路不适应改革的要求,部分县级体育部门政府的主导地位弱化。在此情况下,我们积极推动县级体育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方式,引导推动各县区成立体育中心,承担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职能,大力发展体育类社会组织,落实全民健身的推广和普及,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体育中心协调服务、体育社团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体育组织体系和多元化发展网络,为全省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政策叠加 体育事业迎来最佳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改革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八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已处于国家新一轮改革的前沿,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省体育工作紧跟时代要求,助力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省委、省政府把不断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心任务。全省体育工作紧跟时代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从政策、规划等各方面向58个贫困县区倾斜,加大体育扶贫工作力度,建成693个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1012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28个乡镇实现文体活动站全覆盖,346个乡(镇)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提升工程,建成500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体育惠民工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该说,这些年来,甘肃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是政策叠加。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政策叠加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支持政策的叠加效应,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甘肃体育跨越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全省体育工作充分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宗旨,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全省各地先后创建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连续举办了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亚太汽车拉力锦标赛、“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张掖祁连山户外越野挑战赛、酒泉国际戈壁马拉松挑战赛等赛事,今年新增了“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甘南全国首届高原山地穿越挑战赛、全国露营大会和酒泉、张掖、嘉峪关航空滑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赛事和活动。其中14项为“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重点赛事,17项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点赛事,这些赛事也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品牌赛事有效带动了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消费,也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如:2015年环湖赛天水绕圈赛拉动社会消费1.438亿元,其中,旅游业2911.89万元,其他服务产业1.146亿元;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参赛人数达4万余人,观赛群众28.5万人,发挥了城市名片的宣传和带动效应;张掖市在创建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中,积极推进重大品牌赛事市场化运作和商、旅、文、体联动发展,实现体育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从体育赛事产品向旅游产品的转变与升级,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被甘肃确定为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体育的多元功能成效显现。2015年,张掖市游客接待人数达到1505万人次,年均增长34%;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20%和2.2%。面对大好发展机遇,全省体育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十三五”这一关键时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政府、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体育公共服务相对不足的矛盾,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发力“十三五”  精准图治再谱新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深化体育改革,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以“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提出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打造“健康甘肃”、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目标。全省体育发展必须按照“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聚力量,乘势而上,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深入推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群众体育发展再上新水平。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不断开拓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新境界,使其成为健康中国、健康甘肃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靓丽名片。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康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和首要指标。要从实施国家战略的高度强化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体育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多元互促、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为健康甘肃建设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完善全民健身法律保障和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建立全民健身评价体系,创新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强化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组织协调与监管评估。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 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900万人,每周锻炼一次的人口达到1300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达到8万人,城乡居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县级以上体育场、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和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公开赛事活动举办名录,对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实行备案管理,为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化功能,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具有甘肃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深化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后备人才培养规律、运动项目训练竞赛规律的认识,不断优化项目结构和布局。继续改善体育基础设施和训练条件,不断提升集约化、科学化、系统化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016年里约奥运会我省有5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参赛,力争运动成绩有新的突破。备战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确保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办好2018年第十四届全省运动会,推动全省竞技体育发展,为省级运动队选拔一批高水平后备人才。落实《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和配套规划,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三大球”运动加快发展,创造条件组建高水平省级运动队。备战参加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和2020年东京奥运会,扩大参赛规模,实现成绩稳中有升。青少年体育人口不断扩大,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青少年训练为社会培养数量充足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创新青少年体育竞赛模式,会同教育、文化、科技等部门办好青少年锦标赛,全省大、中学生运动会以及省级青少年足球、篮球联赛、争霸赛等体育比赛,通过竞赛杠杆,撬动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单项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发展到12个以上,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16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140所,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总量达到500个以上,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达到30个以上。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网络。
  提高体育消费水平,提升体育产业规模质量。体育产业是健康产业、绿色产业和幸福产业,成为“补短板”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增长点。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实施“健康中国”“健康甘肃”战略,甘肃体育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迎来重要契机。努力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更加完善,体育产业环境日趋优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体育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各地要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大的体育产业园(区)和体育产业基地。河西地区重点开展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冰雪、极限运动、徒步越野、航空飞行等特色项目,中部地区重点开展漂流、龙舟、赛马、拔河、徒步、游泳、球类等特色项目,陇东南地区重点开展登山、攀岩、垂钓、传统武术、健身气功、休闲养生等特色项目。各地结合实际打造体育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示范区。形成以户外运动、汽车运动、冰雪运动、航空运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和体育彩票等为重点,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多业并举、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全省居民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体育产业总产值2020年达到80亿元,在全省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增加。重视体育彩票工作,进一步完善销售制度和市场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提高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十三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以上。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公益宣传,提高使用效益,提升体育彩票的国家公益形象。
  注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继续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全省体育场馆建设总体规划,省级和省会兰州及周边地区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先进、能承办国内外重要赛事和满足群众健身需要的场馆群。继续推进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提升工程,即:每个市(州)建成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或滑冰馆、全民健身中心等1场2馆1中心;每个县(市、区)建成体育场、健身广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2场1馆1中心;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不少于开展4个体育项目的综合健身场馆。按照新“四个一”标准,加快推进重点体育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的规模和效益。“十三五”末,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数量达到32000个,加快推进甘肃省体育馆、七里河体育场和临夏、甘南、酒泉、天水、定西等市(州)重点体育项目建设。在城市社区建成10—15分钟健身圈,重点加强城区健身长廊、健身广场、健身步道、健身路径、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全覆盖。提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场馆利用率,形成城市体育场馆设施比较完备,城乡公共健身设施便捷适用,场馆服务优质高效的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完善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为群众提供更加多样、更加便利的体育健身场所和设施。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一批体育文化品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向体育强国迈进中,体育文化在体育发展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依托敦煌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资源禀赋,培育独具甘肃特色的体育文化,进一步提升兰州国际马拉松、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敦煌沙滩排球、酒泉戈壁超级马拉松、张掖户外运动节、汽车越野拉力赛、金昌国际青少年生存训练营、天水龙舟赛、麦积山山地自行车赛、甘南格萨尔赛马大会、临潭万人拔河、临夏松鸣岩高山滑雪等体育赛事的规模和质量,形成特色体育文化品牌,把运动项目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环节和过程,为文化强国和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体育的力量。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三五”宏伟目标。蓝图已经绘就,任务刻不容缓,广大体育工作者必须开拓创新,甘于奉献,为和谐甘肃助力,为体育强国加油,合力打造西部体育高地,再铸甘肃体育辉煌。(作者杨卫为甘肃省体育局党组书记 局长)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