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锐意进取改革创新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局长谭景峰(中)、乌兰察布市市委书记杜学军(右)、市长费东斌在第十四届全区运动会火炬传递起跑仪式上展示“梦想之火”“和谐之火”“文明之火”

各族儿女以健步走方式庆祝“全民健身日”

速度马大赛演绎速度与激情

  内蒙古幅员辽阔、美丽富饶,自远古以来各民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交往融合。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内蒙古成立,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掀开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篇章。
    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两千五百万草原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开创了内蒙古波澜壮阔的新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今天的内蒙古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生活幸福,成为祖国北疆一道亮丽风景。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体育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足球改革发展为突破口,坚持统一思想、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深入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竞技体育集约化、体育产业市场化、体育文化多样化,体育已逐渐成为引领内蒙古健康生活的风向标。
    2008年12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全民健身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群众健身、政府买单的设想已成现实。内蒙古的群众体育以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增强获得感。
    内蒙古全民健身工作以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为目标,推动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提高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水平,全民健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丰富多彩、体育社团网络不断扩大、群众科学健身意识逐步增强。全区体育场地数达3987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9平方米,超过2020年全国预期人均水平。旗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90%的苏木乡镇建有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3.5%的嘎查村建有全民健身活动站点,82%的城市社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点。农村牧区“123”老年人体育工程稳步推进。建成3条国家级登山和草原健身步道、5个草原全民健身示范基地、7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3个智能化体育公园、12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7个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1450个健身气功站点。打造了1个“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1个“自治区全民健身示范县”、4个“自治区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遍及城乡的一大批健身广场、体育公园、户外营地、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笼式足球场等设施投入使用,“10分钟健身圈”正在形成。
    盟市、旗县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新型社会体育组织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全区现有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1952个。现有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站点8437个,每万人拥有健身活动站点3.4个。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3万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7人。“科学健身草原行”“健康快车进社区”“全民健身大讲堂”将科学健身知识送到群众身边。“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每年组织万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者,赴社区、广场、公园进行科学健身辅导。基本实现了“每个社区、嘎查村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年举办一次全民健身活动,推出一套适合人群和地域特点健身方法”的目标任务。
    民族体育特色呈现。积极开展那达慕、蒙古族“男儿三艺”等活动,大力推广马术、搏克、射箭、曲棍球、驼球、布鲁、安代健身操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修订了蒙古族传统布鲁、传统弓箭自治区地方标准。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时取得了参加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最好成绩,一等奖总数、奖牌总数列全国首位,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彰显了内蒙古的民族风采。举办了两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营造了欢乐祥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喜庆氛围,充分展示了全区各族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草原民族独特的传统体育深厚文化魅力。
    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依托草原、冰雪、沙漠、民俗等资源优势,打造了“欢乐草原,健康内蒙古”全区全民健身运动会、草原休闲体育大会、“百县万人”系列赛、科学健身草原行、全民健身游园会、全民健身大讲堂、青少年冰雪冬令营等品牌赛事,为草原百姓增加了生活的厚重和内涵,也为健康内蒙古建设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2008年8月24日,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拳击决赛中,我区运动员张小平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问鼎冠军,实现了中国拳击在该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我区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内蒙古竞技体育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谱写了内蒙古体育运动史的辉煌篇章。
    自治区体委成立初期,只有6个运动项目、70个人的运动员队伍。目前,内蒙古已建立起一支拥有30个运动项目、近1000名运动员的优秀运动队伍。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逐渐形成了以马术、射击、竞走、马拉松、柔道、拳击、曲棍球等为重点的优势项目,涌现出一批批优秀运动人才,不断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
    五年来,我区运动员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获得金牌400余枚。里约奥运会上,李倩获得1枚铜牌,创造了我区运动员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第13届全国冬运会上,我区运动员取得3金、1银、3铜、破1项全国纪录、超1项世界纪录的好成绩,李靳宇的出色表现成为冬运会短道项目最大的惊喜。2017年,我区运动员在各类国际国内大赛中共获得冠军130个,一批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区在参赛项目、人数、成绩三个方面取得了新突破,7金、10银、20铜的较好成绩,实现了精神文明和运动成绩的双丰收。杨家玉荣获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竞走冠军。在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上,内蒙古有3名运动员参赛,参赛人数和比赛成绩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17岁的李靳宇夺得短道速滑1500米银牌,为中国短道速滑队拿下本届冬奥会的首枚奖牌,实现了内蒙古参加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耿文强获得钢架雪车第13名,这也是我国在该项目上的第一个冬奥会成绩。韩梅在速度滑冰女子团体追逐赛中获得第五名,创造了中国在该项目上冬奥会最好成绩。内蒙古男子曲棍球队夺得2018年印度世界杯入场券,突破35年来中国男子曲棍球运动竞技比赛历史成绩。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区成功申办2020年第14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结合我区冬季项目发展实际,编制了自治区冰雪运动发展规划。投资新建了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各赛区场馆建设维修改造工作陆续启动,冰雪冬令营等群众性冰雪活动广泛开展。
    加强“科训医管”一体化建设,坚持以训练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医疗服务为保障、以管理为手段,充分发挥复合型科研保障团队作用。整合体育系统医疗资源,创建了内蒙古体育医院。建设、维修了内蒙古马术馆、内蒙古赛马场、武川训练基地综合训练馆,我区优秀运动队训练条件逐步改善。
    逐步完善以夯实基础、培养人才、持续发展为理念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体系,初步建立了“体育、教育、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五年共命名各级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和特色学校248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97所,7所体校被命名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全区共有各级各类业余体校、体育中学63所,旗县(市、区)业余训练组织68个,在训注册青少年运动员3.75万人。
    随着内蒙古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区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宣传、外事交流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自治区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育产业稳步推进。体育产业在促进消费、增强发展潜力和带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显现。据统计,2016年自治区体育产业总规模占同期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0.82%,占比较上年度增长5.1%。健身休闲产业蓬勃发展。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内蒙古国际马术节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是全国唯一入选的马主题赛事。打造了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体育用品销售业快速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初步形成、体育旅游业充满生机。初步形成了职业联赛、商业比赛、单项竞赛和综合性比赛组成的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彩票业为体育产业发展汇聚了有生力量,过去的五年,体育彩票以年均近24.4%的速度递增,累计销售182亿元。2017年我区体育彩票销售47.4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体育文化百花绽放。积极组织开展了“魅力体育 美好生活”摄影展、体育发展思路研讨会,建设了内蒙古体育博物馆、组建了内蒙古体育艺术团、首次编辑出版了内蒙古体育文化系列丛书。这“一馆”“一团”“一书”成了传播内蒙古体育文化的窗口。《内蒙古优势特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荣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填补了自治区体育系统的空白。那达慕大会等12项系列体育活动被列入自治区成立70周年群众体育活动中,彰显了我区作为模范自治区在党的领导下守望相助、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首次成功举办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推动了体育和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共享、融合发展。2017年,内蒙古体育重点、亮点工作得到热情讴歌、大力宣传,充分展示出体育文化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外交流日益活跃。自治区体育系统年平均对外交流近90批次、1000余人次。在官员互访、训练、竞赛、学术、沿边地区体育交流方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与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体育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工作机制,中俄蒙国际青少年运动会形成惯例,创办中俄蒙国际老年人运动会并形成惯例。进一步加强了与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与德国足协、德国勒沃库森足球俱乐部、英国利物浦俱乐部等签署谅解备忘录、达成合作意向。2017年,圆满举办第二届中蒙博览会中蒙俄自行车邀请赛暨中蒙俄友谊骑行活动,积极参加中俄蒙国际青少年运动会和中俄蒙国际老年人运动会,促进了“一带一路”区域内的体育文化沟通、产业互通和民心相通。在扩大对外交流中,体育已成为展示我区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体育扶贫精准实施。自治区体育局党组始终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党组成员积极深入到兴安盟好腰苏木镇新艾里嘎查帮扶点现场办公,提出“扶思想”“扶项目”“扶技术”“扶资金”“扶班子”的落实“精准扶贫”措施。为了盘活扶贫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自治区体育局与兴安盟龙头企业莱德马业合作,与扶贫点共同开启了政企合作、村民受益、兜底扶贫的精准扶贫合作新模式。莱德马业结合扶贫点实际,设立产业项目,自治区体育局给予资金支持,既扩大了当地就业,又解决了贫困户收入保底的问题,有效激活了脱贫的内生动力。此外,自治区体育局还积极加强贫困旗县的文体基础建设,增设全民健身器材,努力让贫困家庭在脱贫攻坚的成效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2014年9月,国务院确定我区为足球改革发展唯一省级试点地区,我区全面启动了足球改革发展工作,实现了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的“六纳入”,即纳入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日程,纳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立法保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自治区对盟市党政领导班子“三位一体”考核内容,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全区各盟市旗县均成立了足球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足球协会46个,现有专兼职足球管理人员4000余人。一大批公共足球场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社会足球场增加到2639块,改善校园风雨足球场地3000多块。在呼和浩特市开工建设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在包头市建成了国家北方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基地、在海南省保亭县建成了内蒙古青少年足球海南冬训基地,在呼伦贝尔市建成中俄蒙足球训练基地,在锡林郭勒盟建成中蒙俄足球训练基地。呼和浩特市建成了和林县足球小镇。足球专业人才快速发展。从2014年9月试点之初的145名注册足球教练员、176名注册足球裁判员,发展至2017年底累计拥有等级足球教练员3173人、等级足球裁判员3086人。其中,2017年培训通过等级足球教练员2596人,培训通过二级以上裁判员1050人。足球青训体系初见成效。足球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由不足2000人增加到10473人。青少年足球组织不断扩大,现有青少年足球俱乐部95所,建立了青少年足球U系列联赛体系,在全国U12系列竞赛中我区青少年运动成绩有新突破。形成了覆盖各年龄段的足球联赛体系。“蒙超、蒙甲、蒙乙”准职业联赛初具规模,校园足球“4+1”联赛形成体系,“公仆杯”“劳动杯”足球赛事激活了党政机关干部和职工的热情,沙滩足球、雪地足球形成特色,城市、城际联赛遍地开花。创办了足球发展基金,为足球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创办了国内首个“足球频道”并实现全国落地播出,拓展了足球运动对外宣传平台。出台了内蒙古足协调整改革方案,足协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足球运动已成为我区参与人数最广泛的项目。
    回首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顽强拼搏的工作态度,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内蒙古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转自8月15日《中国体育报》02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