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志愿服务的“浙江经验”,有望成为全国的标准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过: 没有志愿者,就没有奥运会。可见,志愿服务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不可或缺。
  随着杭州成功申办2022年亚运会,浙江已成为大赛的重要目的地。以去年为例,同一个月杭绍上演“双城记”: 杭州世游赛、绍兴女排世俱杯。今年,女排世俱杯将继续举办,衢州正在筹办第四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全省至少还有10场以上万人马拉松赛……如何让志愿者更好地服务赛事,又如何让赛事锤炼志愿者?3月19日,浙江省发布《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浙江地方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这份全国首部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岗位省级地方标准于3月21日起正式施行。
  参与志愿服务
  要热情更要专业
  每个大型赛会必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注册志愿者1448万人,社区志愿服务站点5024个;全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8.2万场次,共有1205.37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服务时长3999.7万小时。
  《标准》对大型赛会服务标准进行了细化。志愿服务被分为注册制证、抵离迎送、礼宾接待、赛会现场、体育比赛等10类。大型赛会是主要的服务类别,随着越来越多的赛事落户浙江,对志愿者的要求也更高,出台服务标准迫在眉睫。
  统一服务标准
  有利工作效率再提升
  2016年被誉为杭州的“国际化元年”。G20峰会之后,全国学生运动会、世游赛接心踵而至,包括筹办中的2022年亚运会,更具专业化、国际化的志愿服务呼之欲出。
  来自浙江工商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方狄庆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从该协会走出的不少“小青荷”成为G20峰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年至少参加10场以上的志愿服务,其中体育赛事最多。”方狄庆说,今年开春,协会已经陆续参与了“浙江马拉松接力赛”“杭州100越野赛”等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
  方狄庆介绍,赛前培训是绕不开的工作,然而内容趋同的培训繁琐且较为粗放,同一类赛事往往会有不同标准,其中有部分甚至不是志愿者的工作范畴。对于《标准》的出台,方狄庆觉得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培训,更能让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真正有所收获。
  此外,《标准》的出台,有利于形成专业的志愿服务力量。据了解,诸如杭师大、浙工大等高校,已经着手对标新规,率先开始自我培训。
  从试点到推广
  有望升级成国字号
  “为让志愿服务与赛会需求相匹配,简言之就是要让志愿服务做得更好、更好地做。”当谈及为何会出台《标准》时,《标准》的起草者之一,中国志愿服务高级培训师、杭州师范大学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主任王倩如是说。
  《标准》的依据,很大程度来自以往体育赛事的经验。王倩告诉记者,他们曾在2016年制定过杭州市志愿者的地方标准,“那时比较粗糙,也没有关于体育赛事的内容。”在经过全国学运会和世游赛后,又补充了针对赛事的服务标准。
  王倩表示,志愿服务是双向服务,《标准》明确了工作范围、细化了细则,有效降低双方的沟通成本,对于需求方的管理来说有很大帮助。
  “它就像一个模板,拿来就可以直接用。尤其是可以为2022年亚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样板。”团省委青少年社会参与和权益维护部部长陈掌军表示,有利于促进今后浙江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岗位的规范化、统一化、通用化和系统化。他还透露,《标准》还有望“升级”,为全国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提供“浙江经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