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体育场地建设既需“量”,更需“质”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各级政府按照《全民健身条例》的规定,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加大群众身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在建设数量和面积等方面实现了大幅提升。

截止2019年底,全省体育场地1.64万个,较2013年增加8400个,增幅达105.2%;场地面积1300万平方米,较2013年增加365万平方米,增幅达39%;建设总投资达65亿元,全民健身中心76个,足球场地277个,游泳场馆21个、健身步道46条、体育公园17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7.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1平方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各类供群众锻炼的场所不断增加,行政村、寺院、城市社区建立了各类全民健身设施8500余处。每年向体育总局争取3000余万元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场馆开放补助资金,场馆开放数量由2017年的28个增加到2020年的32个,范围逐步扩大。冰雪场地建设逐步提速,现已建成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滑雪场地十余处,近年来,先后建设了多巴冰壶馆、西宁市民中心冰壶冰球馆,正在建设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多巴基地国际滑雪场。

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群体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相比,我省体育场地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全省各地普遍存在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缺乏问题,由于气候原因,群众对室内健身场馆需求很大,各地区已建设的用于群众健身的室内场馆较少,缺乏冬季室内健身去处,我省群众喜爱的射箭、篮球等运动场地仍然有限。六大类体育场地中冰雪场地、户外运动场地和室内运动场地面积占比小,分别只有3.58%0.35%3.37%,数量各地区自然村、移民安置新村较多,加上许多行政村和社区的健身器材超期服役,安全隐患增大,亟待更新,全省统配的全民健身器材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体育场地的基本运营维持方面缺乏长期有效的资金支持机制,除32个大型体育场地享受体育总局补助资金外,其他绝大部分中小型场地均无经费支持维护运营,各级政府对体育场地建设、维护管理的投入十分有限。体育场地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落后,与群众健身的新需要不相适应,与其他省区市的发展有一定差距。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建议: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委对我省体育场地建设和运营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支持,省财政配套部分资金,有重点有计划地补齐建设短板,维护运营好已建场地设施;二是将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纳入我省“十四五”总体规划和国土资源、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健康、园林、应急管理、文化旅游等各相关专项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全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城市治理、农村治理、牧区治理的充分融合,开展“乡村篮球馆工程”“城镇百姓健身房工程”“健身器材进村(社)工程”“传统体育场地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基础建设项目,调整优化场馆类型结构,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三是继续实施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机制,落实好国家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全民健身计划、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制资金的管理使用,制定我省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分配使用办法和我省支持中小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资金补助办法,形成体育场地维护运营的稳定机制,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四是积极推广体育场馆科学化信息化建设,加快体育场馆的信息化改造,逐步配套建设信息化、智慧化的健身器材,做好体育场地设施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