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砺 持续前行 山东体教融合走出特色路——专访山东省体育局党组成员、省体育总会专职常务副主席隋拥军

  “抓青少年体育工作,不是体育部门一家的事,也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目的就是通过此举,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谈到山东体教融合工作,山东省体育局党组成员、省体育总会专职常务副主席隋拥军说,青少年体育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是塑造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是竞技体育的源头、群众体育的基础。2010年以来,山东省体育局联合省教育厅等部门,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出台政策文件,逐步达成了“抓青少年体育工作,不是体育部门一家的事,也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目的就是通过此举,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样一种共识,有效促进了山东的体教融合发展,促进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升,促进了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促进了山东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

谈顶层设计:政策步步引领有保障

  “树立全局观念,切实转变理念,强化制度创新,注重从顶层设计上加强政策引领,是山东近年来体教融合方面取得扎实成效的关键。”采访中,隋拥军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了体教配合、体教结合等提法,也积累了一些体教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做法。2010年以前,受种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山东基层普遍存在体校办学质量差、学校体育工作开展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制约着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成为当时山东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2010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23号文件)的出台,山东积极抢抓机遇,2011年,以省政府的名义专门组织召开了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暨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并对各级各部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成为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这一年,山东省体育局与省教育厅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每年两家联合召开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协调、解决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制度化和长效化的联合青少年体育工作推进机制。
  隋拥军说,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山东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和体教融合工作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2012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体育局、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编办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就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机制、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强化优秀运动员各项保障等工作提出具体意见。此后,又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田径联赛的意见》《关于推进市级体校教体融合发展的意见》《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计划(2014—2018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健康校园建设,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体教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为推动体教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了根本保障。

谈阵地建设:瞄准两大抓手持续发力

  隋拥军指出,一直以来,山东秉持“既要最大限度实现竞技体育的‘体’,又要充分做好文化教育的‘育’”的理念,在推动学校体育和体校改革两方面持续发力,较好地促进了体教融合发展。
  谈及学校体育,必然绕不开体育传统校和体育项目特色校,其在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隋拥军介绍,为加强对二者的管理,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山东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共同研究制定了《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标准与实施细则》和《评定办法》,先后于2012年、2016年进行了评估认定,共命名了60所省级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61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对优秀传统校给予了3万元的经费扶持。自2015年起,每年利用暑假时间,组织举办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集中培训班,5年间,已累计组织培训1100多名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经过项目培训,执教水平普遍提高,弥补了学校体育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
  体校是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隋拥军表示,推进各级各类体校改革是山东省体育局近年来持续改革的重点。他坦言,长期以来各级体校对文化教育投入不够、管理不严,导致体校办学出现“瘸腿”现象,是体校办学萎缩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制约体校发展的一大“短板”。为解决这一“短板”,23号文件下发后,山东省体育局紧抓机遇,制定了《实施意见》;与省教育厅联合出台了《山东省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督导检查办法》;成立了全省运动员文化教育研究室,每年根据体校的特点积极开展教材、课程、教学方法研讨等教研活动;通过编制、调整文化课考试大纲,明确文化课学习要点,完善网上考试办法,规范考试流程,组织开展全省体校文化课统考,将统考成绩与省级比赛参赛资格挂钩等办法,大大提高了各级体校对文化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激发了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热情,为全面提升运动员文化素养,拓宽运动员发展空间,帮助他们二次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2018年,又与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市级体校教体融合发展的意见》,积极推动市级体校和训练单位加挂普通学校牌子,文化教育纳入教育部门管理,有效解决了体校文化课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为市级体校发展扫清了障碍。仅2019年,全省共有3448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了年度赛前考试,3425名运动员被推荐到普通高中学习,1427名运动员考入不同类别的大学。
  在多措并举补齐补强体校文化教育的同时,山东省体育局还积极推进县级体校办学模式改革。2016年,与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关于改革县级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的实施方案》,通过现有体校转型、恢复体校建制、新建县级体校等三种模式,实现了县级体校转型升级。文件下发至今,通过多方努力,新建、恢复县级体校32所。这32所新建、恢复的县级体校,多数是与当地最优质的中小学结合,普遍实行一个学校两块牌子,打破划片招生的限制,面向全县招收体育特长生,切实有效解决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和普通学校学生的课余训练问题。特别是乘国家机构改革东风,积极推动130个县级体育局与教育局部门进行了合并,成立了教育和体育局;6个县级体育局与文化、旅游等部门进行了合并;聊城、德州两个市体育局与教育局进行了合并。这样,体育、教育由过去的“两家人”真正变成了“一家人”。机构改革后,为更好地解决好县级体校生存发展问题,省体育局党组决定将威海市文登区作为试点,在体教融合的基础上,按照“体教一体化”改革创新要求,逐步消除因机构改革产生的体制、机制壁垒,坚决克服“一个机构两张皮”现象,打通青少年学生竞赛、训练、招生、选拔、输送等各个环节,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针对基层体校硬件不硬的问题,隋拥军介绍说,为进一步拓展基层体校办学空间,提升办学能力,2014年,山东省体育局联合省财政厅制定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基层体校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凡申报获批“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新型县级体校,省财政与国家体育总局将按照1比1的比例配套投入扶持经费;对获批为“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基地”的,纳入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基地年度扶持经费资助范围;对新建市、县级体校分别给予1000万元、400万元经费扶持;对新建、扩建体育场馆设施分别给予50-200万元的扶持。据统计,《办法》实施以来,山东省体育局已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扶持基层体校建设项目100余个,全省各级体校办学条件整体上得到了较大改善。 “通过全省各级的共同努力,今年底,县县有体校的目标有望基本实现。”隋拥军信心满满地说。

谈人才队伍:打通瓶颈壁垒强师资

  山东既是体育大省,也是教育大省,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推进全省体教融合的有力保障。“我省每年都有很多优秀运动员退役,而体校、学校和青少年俱乐部也需要专业的体育教师和教练,理顺两方的供需关系,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成效,是破题的关键所在。”对于如何加强学校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隋拥军这样阐述。
  隋拥军向记者介绍了相关的“山东经验”: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编办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为有意愿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退役优秀运动员获取教师资格和从事各类体育教育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用体彩公益金资助建成的体育设施所在的单位,安排一定比例的岗位用于聘用退役优秀运动员。同时,鼓励退役优秀运动员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就业,并给予一定的就业政策扶持。
  隋拥军还指出,山东省各级体育部门也在帮助社会体育俱乐部和学校培训专业人才等工作上积极履责,组织传统校体育老师和社会体育俱乐部师资培训,近5年组织培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1100名。仅2019年,培训裁判员2700余人次,其中,613人达到了一级(共2934人)、195人达到了国家级(共468人)、12人达到了国际级(共77人)。同时,还积极鼓励各市运动项目进学校进俱乐部,倡导各市县体校教练员深入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行项目教学,既代体育课又选拔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谈赛事体系:撬动赛事杠杆下“先手棋”

  谈及今后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竞赛环境,隋拥军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山东的此项工作中已经走出了“先手棋”。
  自2011年起,经山东省政府批准,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三家联合发起了大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田径5个项目联赛,后又增设了羽毛球和游泳两个项目。全省各大中小学校,通过县、市两级层层选拔,最终参加省级总决赛。经过10年的发展,联赛组织逐步走向规范、成熟,在广大中小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全省大中小学生联赛发展到7个大项713个小项,省、市、县三级联赛每年参赛人数分别达到7000人、8万人和20万人,已经成为山东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还鼓励、引导、支持省各项目管理中心、市县两级体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积极举办适合青少年参加的各类体育竞赛,为青少年参与赛事、成才搭建平台。在隋拥军看来,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无疑是撬动赛事的又一杠杆。他表示,从2013年开始,山东就通过政府支持、协会组织、市场运作方式开展了网球、高尔夫、乒乓球、棋类、羽毛球、跆拳道和柔道等7个项目的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同时,鼓励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建运动队,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学校共建特色运动项目,扶持社会信誉好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承办各级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
  隋拥军还着重介绍了山东省近年来开创的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他举例说,自2014年在全省开展了普及游泳和超体重学生“健康夏令营”两项试点活动,实施6年来,累计惠及50多万名青少年。自2019年起尝试开展小学生趣味田径普及活动,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协会+社会+市场”的办赛运作模式,有效促进了山东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的建立。积极推动“一小时交通圈”竞赛改革,在足球、篮球、田径、跆拳道等4个项目进行试点,2019年,参赛队伍覆盖了16所市级体校,740多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了312场比赛。
  数字看成就。通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山东特色体教融合之路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不错实效。截至2019年底,山东共有省级体校1所,在训人数900人;全省142所县级体校(行政区划以外14所)中,52所实现独立办学,90所融入到普通学校。在训总人数达到了46670人,其中市级训练单位为20838人,县级体校25832人,向省队输送588人。2019年,市级体校和训练单位高中毕业生达3076人,向省队输送试训、集训588人,向各级各类高校输送1427人,向普通高中输送3425人,办学效益日益提升,体校社会声誉也逐步提高。
  展望未来,隋拥军表示,《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擘画了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新蓝图,举旗定向、催人奋进。目前,山东省体育局党组正积极推进《意见》在山东的落地,在探索创新特色体教融合经验的基础上,对全省的体育、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部署、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推进和一体化落实等“六个一体化”,使体育和教育真正同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转自12月8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