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浙”里,“重要窗口”里体育风光无限好——浙江体育“十三五”成就综述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2015年的1.60平方米增加至2019年的2.34平方米;2016-2020年共获得奥运冠军2个、世界冠军42个;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5年末的1507.83亿元增长至2018年末的2303.63亿元,平均增幅15.17%……“十三五”期间,浙江体育硕果累累。

  改革不停顿,创新不止步。“十三五”期间,浙江体育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以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改革试点为重点,深化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探索“浙江经验”,打造“浙江样板”,扛起“重要窗口”建设的体育担当,加速推进体育领域深化改革,努力争当体育改革的开路先锋。

A破解体育场地供给“老大难” 改革激活全民健身一池春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后河村,村民杨忠心和邻居一起来到村里新建的健身房进行锻炼。“我平时比较喜欢跑步,这里的跑步机很高端,室内锻炼人气高,自从村健身房开业以来,我每天都到这里来报到。”

  今年8月,后河村正式成为安吉县第一个建成百姓健身房的村庄。该健身房总面积约120平方米,有电动跑步机、立式健身车、仰卧板、倒蹬训练器、单车、四人位综合训练器、史密斯机等运动器材,正式对外营业后,受到后河村百姓的热捧。“村民们每天花费一元钱,锻炼有了好去处。”后河村党支部书记余凯感叹道。

  2017年,作为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温州先行先试,在全市推进百姓健身房工程。在试点的基础上,2020年浙江把“新增1000家百姓健身房”纳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最终全年共新建1015家百姓健身房,超额完成目标,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低免、便捷、优质的室内健身服务。“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共建成1015个百姓健身房,33个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087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798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轮滑公园等,532个游泳池,1013块社会足球场地。截至2019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4平方米,超过“十三五”规划制定2.1平方米的目标,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1.8%,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3.4%以上。

  不仅如此,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打造“未来社区”,浙江省体育局乘势而上,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加码体育。主打智慧化、实用化,推广和应用智慧健身场馆、智能健身绿道、互动健身系统等一系列智慧化健身设施,同时主打“小而美”的中小型体育设施,提升实用性,形成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未来社区体育设施网络,打造“5分钟健身圈”。

  随着全省公共体育场地数量不断增加,如何提升服务品质、改善全民健身体验?改革仍是“金钥匙”。

  2016年,浙江率先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十三五”期间,浙江体育围绕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目标,推进体育数字化,打造功能更加完善、应用更加兼容、使用更加智慧便捷的2.0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全面提升浙江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目前,浙江省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已接入“浙里办”平台,实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100%纳入全民健身地图,提供导航、查询功能。其中,全省119家大中型体育场馆(中心)实现线上预约支付功能,已初步形成以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为龙头,辐射全省大中小型体育场馆,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场馆公共服务体系。

  场地足了,服务优了,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改革也在基层有了更加生动的诠释。

  今年4月,天台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建立起一支共395人的基层体育委员队伍,全县形成村(社区)体育委员到片区体育委员到乡镇(街道)体育委员工作站到县体育委员工作总站的自下而上4级管理制度。这项机制为该县首创,并在台州市开展全面推广,给予基层体育组织更多自主权,解决了基层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最后一公里”没人管、管理难的问题。

  新机制的出现既体现百姓的智慧,也得益于体育部门不断简政放权、破除壁垒。“十三五”期间,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体育总会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进省级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会长、秘书长,将品牌赛事活动承办权挂牌浙交所公开招标,均是激活基层体育组织积极性、主动性的探索与尝试。5年来,浙江省每万人体育类社会组织达到2.55个,乡镇(街道)“1+5”体育组织网络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人,有效提高在岗率与服务专业度,老百姓“怎么健身”有了好老师。

B创新“训科医教”融合新模式 改革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2020新年第一天,石智勇在社交网络上发了一组照片,照片中,厚厚的老茧铺满他的手掌,这位奥运冠军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展望东京奥运会,石智勇说:“大家对我的期望值很高,这是我最大的挑战,我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接受这种挑战,在东京冲击冠军。”

  石智勇的期待是浙江竞技体育人不断向前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抢抓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机遇,不断深化训竞管理改革,“最多提一次”“一人一案一策一团队一书记”“六大保障体系”都为训练备战插上翅膀。

  2016-2020年,浙江竞技体育共获得奥运冠军2个、世界冠军42个、亚洲冠军61个、全国冠军730个。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浙江选手获得2金2银3铜的好成绩,捍卫了自1984年我国参加奥运会以来“浙江届届有金牌”的殊荣。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浙江体育代表团取得53金34银38铜,奖牌总数125枚,总分2417分,综合成绩排名分列金牌榜第二位、奖牌榜第三位和总分榜第三位。2018年印尼雅加达第十八届亚运会,浙江获得24金18银8铜共50枚奖牌,获金牌数、奖牌数在全国各省市区排名中均位列第二位,创造境外参加亚运会金牌、奖牌数量新纪录。

  通过竞赛杠杆培育后备人才,如何设项、组织、办赛,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样没有缺席。2018年,浙江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增加了击剑、攀岩、空手道、马术、高尔夫等5个大项,以及其他优势项目的50多个小项,这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一项力度大、针对性强的改革。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科医保障和后备人才培养,如何破解?持续推进体医融合、体教融合成为浙江的破题之道。

  “十三五”期间,浙江科研医务人员根据各直属训练单位优势项目的布局,采取“点面结合、突尖保重”原则,做好重点运动员的精细化训练监控和科技助力工作,完成机能监控及体成分测试约2万人次,获得有效数据约20万个。

  今年5月,浙江省体育局引入社会力量为省运动队提供了一套无轨迹数字化训练系统,使用过程中,系统能精准采集运动信息,控制阻力输出,避免运动员因训练过度而受伤。今年8月,浙江省体育局和浙江省卫健委共同组建体育医疗保障专家组,省医疗专家运用行业内最先进的运动训练理念和伤病治疗手段,为运动员“量体裁衣”,带去更多的保障和更合理的指导。

  同时,浙江积极推动体教融合改革,努力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和综合素质。眼下,“学校+俱乐部”“学校+体校”“社会力量+体教合一”的创新模式在浙江遍地开花。通过体育协会、俱乐部派驻专业教练,学校普及至少一个特色体育项目;通过发挥体校专业优势,与学校合办专业性较强的特色体育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体教合一”,民办学校办竞技体育渐入佳境。

  在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方面,浙江省体育局联合浙江省教育厅共同举办浙江省阳光运动会,向全社会公开竞招年度系列青少年体育赛事承办方,探索从部门办体育赛事向社会办体育赛事转变,青少年赛事社会化运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培育体育特色学校和深化体校改革方面,浙江体教两家加强制度建设,先后联合出台《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认定办法》《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办法》《浙江省县级体校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体教融合”的基层实践,为体育特色学校和新型体校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足球项目作为开路先锋,改革的脚步走得坚实。2017年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不断推动青少年足球和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打造足球品牌赛事。截至2019年,全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1998所,吸引百万名青少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校园足球培训、竞赛和足球文化活动。

C社会力量办体育有了“新样板” 改革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两年前,谁都不会想到,位于温州市滨江商务区的市中心片区污水处理厂“头顶上”会“长”出一座绿意盎然的体育休闲公园,公园内还会诞生一座冰雪皑皑的运动中心。这座投资总额达1.2亿元的雪上运动中心由浙江冰雪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如今已成为温州百姓体育消费的主阵地。

  2017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浙江省政府联合在温州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经过3年实践探索,浙江通过管办分离、打破体制壁垒和创新供给模式等手段,形成了政府和体育部门大胆放手、社会组织大显身手、市场积极参与的局面,彻底释放社会活力。试点以来,温州全力推进体育产业项目“社会建”,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体育特色小镇、运动休闲基地等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温州社会资本3年累计投入体育设施建设超过50亿元、投入体育人才培养超过1亿元、投入体育赛事活动超过2亿元。

  2015-2018年,浙江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快速增长,总规模从1507.83亿元增长到2303.63亿元,涨幅达到52.78%,增加值从463.35亿元增长到751.96亿元,涨幅达到62.29%,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的增速均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截至2019年,浙江省共有9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5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8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在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政策指引下,借助丰富的山水资源,体育与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运动休闲经济释放出巨大潜力。

  今年,浙江创新举办首届生态运动会,围绕“绿水青山 运动浙江”的主题,打造出“体育+文化+旅游”的新模式和新经济。历时3个月的赛事共吸引25000余人参与,进一步打通了体育消费转化通道,进一步提升了举办地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育诠释”。

  如今,浙江共拥有1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4条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3个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个国家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20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34个、精品线路19条、优秀项目131个、19个省级运动休闲小镇,“体育+旅游”文章愈加丰满。

  “十三五”期间,随着浙江持续推进体育赛事“放管服”改革,社会办赛热情也逐步高涨,赛事培育的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高。

  2017年,浙江省体育局出台《加快推进全省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全省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工程,推动浙江从“赛事大省”向“赛事强省”跨越,已形成以杭州马拉松、女排世俱杯等国际大赛为引领,浙江省首届生态运动会、浙江省自行车联赛、浙江省足球超级联赛等区域知名品牌赛事为支撑,杭州毅行大会、莫干山跑山赛、义乌国际电子竞技大赛等一系列特色赛事为拓展,浙江省青少年竞技赛事和阳光体育系列赛、大众体育系列赛为基础的体育竞赛体系。

  从2017年举办省级以上赛事105场到2019年举办国际级赛事59场、国家级赛事233场、省级赛事289场,浙江体育赛事种类多元化趋势显著,展示出了巨大潜力。杭马成为浙江首个拿下“双金+”的品牌赛事,绍马、温马、台马等一批马拉松赛事如火如荼,打造“一县一特色”“一市多品牌”的赛事布局,积极推动大型体育赛事下沉基层,借赛事促进乡村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十三五”期间,浙江体育不断深化改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就。未来,浙江体育将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路,坚决扛起“重要窗口”建设的体育担当。(转自12月24日《中国体育报》04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