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在体育强国建设前列——“十三五”江苏体育发展掠影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今年正式印发《江苏省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体育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竞技体育保持全国第一集团、青少年体育蓬勃开展、体育产业质效提升、体育竞赛迭代升级、体育科教成果显著、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江苏体育呈交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回顾“十三五”期间的江苏体育发展,江苏体育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着眼为祖国争光、促百姓健康、助社会发展,协调推动参赛备战、全民健身、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为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体育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努力走在体育强国建设前列。

助力健康,让全民健身融入百姓生活

  时隔半年,五台山体育中心又热闹了起来,羽毛球馆里杀球声此起彼伏,篮球场上人头攒动挥汗如雨。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使生活更加美好”的健康生活理念越发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健身热情的高涨与对健康体魄的渴望,全民健身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时尚,这不仅是疫情衍生出来的新生活方式,也是江苏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江苏建设的具体体现。

  “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身边可以锻炼的地方多起来了。”南京市民安先生说,“不管是家里还是单位,走路10分钟左右一定有能锻炼的地方。”泰州陆先生表示,从前和家人、朋友都是凭兴趣锻炼,缺少科学系统的指导,现在科学健身指导的小视频多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多了,特别是身边的“体育为民驿站”开放之后,享受到了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便民服务等一站式公益服务,健身更加科学、有效、安全。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镇江丹徒世业镇时,作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指示。6年来,江苏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经过“十三五”时期的蓬勃发展,江苏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开花。作为唯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的全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江苏率先实现了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率先提出并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目前江苏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79平方米,居全国前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近40%,全省共建成健身步道1.2万多公里,体育公园1016个。刚刚公布的2019年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百姓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满意度得分为86.2分,已连续两年位居全省11个行业首位。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少军表示,作为江苏体育的行政主管部门,将按照《意见》要求,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我们将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提高各行业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努力解决好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难题。”陈少军说,“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资源配置效能,探索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里上了几次‘体育课’之后感觉身体舒坦多了。”55岁的常州市民徐先生加入常州市慢病人群运动干预项目,在常州市体育医院接受运动指导后说道。这也是江苏在推进“体医融合”道路上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的缩影。如今,国民体质监测成为“流行”,运动处方被广泛开具,体育已成为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0年12月9日,江苏省体育局与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体医融合发展的意见》,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加速推动江苏“体医融合”发展。近年来,江苏还先后建立了常州体育医院、苏州运动云医院、扬州体育康复医院等一批体医融合服务平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江苏力量。

勇攀高峰,让竞技体育提振人民精气神

  “如果球队输了我不会哭,但赢了我真的会哭。”2020年11月12日晚,江苏苏宁俱乐部的小球迷唐世安在现场见证球队2比1击败卫冕冠军广州恒大,捧起队史首个中超冠军后如是说。这位正读高一的小球迷支持了江苏苏宁5年,如今迎来了江苏职业足球新的里程碑时刻。这也正是江苏竞技体育围绕为国争光、为省添彩,强化科技助力、实施科学训练,积极推动开放竞争办队,分类推进“三大球”改革发展的5年。

  过去5年里,江苏苏宁女足实现了锦标赛、女超联赛和足协杯大满贯,江苏女排先后获得十三届全运会和排超联赛冠军,江苏男子手球实现全运会“三连冠”,南工大女子垒球队蝉联全运会冠军。此外,江苏培养输送的惠若琪、张常宁、龚翔宇、赵帅、吴静钰、姜佳音、张心妍、丁倚亮等优秀运动员多次助力国家队在奥运会等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让五星红旗在世界赛场上一次次高高飘扬。

  今年以来,江苏苏宁男足获得中超联赛冠军和足协杯亚军,江苏男排时隔9年打入中国男排超级联赛总决赛并获得亚军,江苏女排不畏强手、奋勇拼搏,获得中国女排超级联赛亚军,江苏女篮以常规赛第二的成绩成功晋级季后赛,南工大女子垒球队实现全国锦标赛11连冠,江苏省击剑队在全国锦标赛上斩获4金。

  面对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江苏也全力做好争入选工作,目前江苏在体操、花样游泳等12项目上已有24名运动员获得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接下来还将在羽毛球、游泳、射箭、滑板、田径等项目上努力争取参赛资格。江苏为中国竞技体育事业交出了一份较为圆满的“江苏答卷”。

  此外,江苏积极探索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通过开放多元办队(国家队和省优秀运动队)形式,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作用,提升竞技体育影响力。目前,采用与市县、高校、企业、协会、俱乐部联合办队形式共建了34个项目,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项目管理中心、单项体育协会联办共建了橄榄球、棒球等6个夏季项目国家队和单板滑雪、速度滑冰等4支冬季项目国家集训队。

  联合办队结出累累硕果。2009年落户于江苏海澜国际马术俱乐部的江苏省马术队,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2019年,中国马术三项赛队首次获得奥运会团体赛资格,4位骑手中有两位来自江苏。2020年5月,江苏省武术队和摔跤柔道队与无锡、江阴及海澜集团共建队伍,并建立训练基地。6月,江苏省攀岩队省队俱乐部办落户苏州刘常忠攀岩运动俱乐部,如今,这里不仅是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场,更是无数青少年和攀岩爱好者的大舞台。这些联办优秀运动队正逐渐成为江苏竞技体育的中坚力量,同时通过竞技体育的影响力,引领群众体育、拉动体育产业,实现从参与体育、体育展示到精品赛事的融合发展。

释放动能,让体育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苏紧紧围绕‘六稳’‘六保’任务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体育发展,以‘体育产业15条’、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为引领,精准有序推动体育产业复工复产。”2020年10月,江苏省体育局在江苏体育产业大会上发布了《2020年江苏体育产业复工复产情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江苏体育用品制造业逆势增长,市场恢复超过预期;体育竞赛表演业从“停摆”到有序恢复,赛事数量和规模逐步上升;健身培训业80%企业营业收入恢复五成以上,线上健身培训成为体育产业新业态。

  这不仅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江苏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作为、精准施策,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的结果,也是江苏体育企业创新突围、化危为机,主动应变求变的表现,更是整个“十三五”期间,江苏体育产业乘势而为、厚积薄发,以破竹之势稳步前行的缩影。

  2014年首次办完常州西太湖马拉松,江苏常奥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婷婷满脑子都是“太难了,没法搞了”。也正是这一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46号文”)。2015年6月,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这成为陶婷婷创业的转型节点,也成为常奥体育高速发展的推进器。如今,常奥体育运营的路跑等赛事已经走出常州、走出江苏,同时还在足球俱乐部和女排赛事运营、青少年体育培训、电子竞技等多个领域站住了脚跟。

  除了江苏省政府贯彻落实“46号文”的实施意见,“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级出台的各类体育产业政策已达20余项。江苏省政府自2011年设立省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至今,9年累计安排7.966亿元支持1009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278亿元。2017年起,连续4年发放5000万元体育消费券。南京、苏州、常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24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和102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拥有4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3个体育类省级特色小镇以及江苏金陵、淮安共创2家上市公司,认定3批43家体育服务综合体。据最新统计,2019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4620.42亿元,增加值1570.94亿元,占全省GDP 1.58%(总规模约占全国1/7左右);全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1971亿元,人均体育消费2442元。

  种种数据表明,过去5年,江苏体育产业以新旧动能转换塑造新发展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十四五”期间,江苏体育产业将力争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上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设定目标为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同时大力发展竞赛表演、运动康复等本体产业,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实践,努力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增添“动感”、作出体育贡献。(转自12月29日《中国体育报》04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