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体育用地瓶颈 浙江多地先行迈出一步

  温州滨江商务区,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原本因为污水处理厂周边的房价一直都涨不上去,但从去年开始,这里建起了一座桃花岛体育休闲公园,不仅有室外足球场,气膜馆,还有温州首座室内冰雪中心,这一举措也让这里成为浙江省各地实现“变闲为宝”的示范模板。
  在日前浙江省政府发布的全国首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省级政策文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 加快推进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第三部分就明确提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营”,分别从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土地供给、鼓励社会资本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场地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等4个方面提出相应政策措施。
  在“七山二水一分田”土地资源稀缺,高昂的地价一直是阻碍社会力量涉足体育领域的最大因素。温州通过三年试点,率先迈出了第一步。为了破解体育场地无处可建的难题,温州市体育局经过统筹协商,决定向滨江商务片区已建地块的污水处理厂“借”地——利用厂房的屋顶空间,打造一个多功能的体育休闲公园,形成联动瓯江路、会展路及滨江休闲带的公共开放空间。
  将闲置土地“变闲为宝”,温州已不是第一次这样做,瑞安的塘下镇也是利用村里14亩闲置用地,建成了包含篮球场、游泳池、乒乓球馆、羽毛球球馆等在内的“168全民健身中心”。但与其不同的是,桃花岛体育休闲公园的诞生,拓宽了供地思路,实现了由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的转化。
  此前,此类体育场地因涉嫌违建,多处于尴尬的境地。温州市体育局局长张志宏认为,桃花岛体育休闲公园是温州探索“分层供地”的首个试点,也是探索体育场所开发的新途径,“一个地块通过分层供地,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土地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利用,同时,地块的价值也实现了提升。”如此一来,体育场地不仅能够获得价格低廉的土地,也拥有了合法的“身份证”。
  无独有偶,高价桥下空间的土地资源利用,在全省的城市管理中也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在宁波鄞州区,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体育局和体育公司三方通过签署了关于“宁波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开发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对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升和改善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环境。占地9000平米的“潘火体育公园”和占地1.5万平米的“福庆体育公园”都已经相继开业,相比于传统的体育场馆,这样的桥下体育公园投资不过千万,大大减少的成本,后节约的成本也能更好地回馈市民。
  浙江省体育局相关处室表示,当下体育场地的建设,土地供应是一大瓶颈。近年来,全省各地采用了各种方式来开拓土地空间,温州和宁波的创新模板不仅解决了土地空间问题,还解决了供地模式的问题。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