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 深入推进群众体育发展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 金国祥
2005年2月4日


很高兴参加这个座谈会。借此机会,向国务院领导以及刘鹏局长、志坚书记,着重汇报一下上海的群众体育工作情况。
上海的群众体育有着较好的基础。至立同志对体育工作一直很关心,当时在上海时,就指导开创了百万市民健身、体育与工青妇有关部门联动、群众体育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等好形式、好经验。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关心指导下,上海全民健身活动红红火火,不断深入发展。我们的工作重点和主要做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找准出发点、落脚点,提高工作起点。增强人民体质,这是群众体育工作,也是体育运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和政府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个问题,道理上都懂,但要落实、体现到工作实践,就比较难。1998年4月,我从广电局到体委工作,发现群体部门、区县的同志,对群众体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习惯于“认认真真搞形式,轰轰烈烈走过场”,侧重搞活动、造声势。看起来一年忙到头,但实际上真正对提高人民体质作用不大。因此,我们注重从思想观念、工作重点、活动形式等各个方面,扭转这个倾向。通过几年努力,体育系统以及全市的有关方面形成了共识,把科学健身、为市民服务、提高健康素质作为群体工作的根本宗旨。

二是注重抓好计划、规划,从制度、法规上保障群众体育的发展。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上海市政府及时制定发布了《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促使这一重要制度落到实处。近年来,上海又率先制定颁布了《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等法规及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并编制了《上海市民人人运动行动计划》、《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2004年2010年)》。这些制度、文件,都由市政府名义颁发,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关心重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计划、条例、纲要,从法制的高度保护了市民健身的权利,明确了各级政府应履行的职责,使群众体育的发展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些计划、制度和法规,较好地保障了群众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注重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努力做到亲民、便民、利民。20世纪90年代,上海体育场地紧缺,人均体育场地仅为0.1平方米。我们在促进体育工作管办分离的同时,积极落实“建身边的体育场地”。充分发挥区县、街道、乡镇的积极性,将健身路径的建设,拓展深化为社区健身苑、健身点。1999年起,这项民心工程被列为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目前,上海总投资已达2.33亿元人民币,建成健身苑190个,健身点3954个,安置健身器材共计5.1万余件,全市社区体育设施总面积已达253万平方米。在市民对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测评中,群众对建设健身苑(点)的评价最高。
2004年以后,我们在相对满足中老年人群健身需求的同时,又启动了社区绿地公共运动场地建设,把视角转向青少年和市民群众喜欢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并且与市中心绿地景观有机结合。不少区在中心城区的“钻石”地段,建设社区公共运动场地,如徐汇区的宛平路,黄浦区的延福绿地……。经过一年努力,全市建成了34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地,并实行免费开放,为未成年人的课外活动提供了新的场地。据去年的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1.7平方米。
四是注重创新体制机制,搞活群体活动形式。根据上海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特点,我们充分发挥市、区、县的积极性,促进管办分离,把工作重点放到社区、街道、乡镇,加快发展群众体育社团、全民健身俱乐部。目前已有体育团队3000多个,其中青少年健身俱乐部30多个。
我们还积极依靠工青妇以及宣传、教育、卫生等部门和媒体力量,组织开展小型多样、具有上海传统和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上海全民健身节、社区健身大会、全民健身活动周、体育健身日等全市性大活动有序举行;东方明珠登高、上海马拉松赛暨市民健康跑等传统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十多年,形成了城市“品牌”。2004年组织的领导干部乒乓球赛、公务员健步行以及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等,在上海引起了很大反响。
2005年是《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0周年,又是国际体育和运动年。我们要在国务院领导和国家体育总局指导下,在群众体育 “深”字上做文章,主要思路是抓好“五个一” :
一、围绕一个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市民健康素质,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高度,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入研究全民健身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把群众体育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纳入全市社区服务管理网格。

二、制定一个发展规划。编制好群众体育“十一五”规划,力求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进一步落实《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加快“136工程”建设:即营造一个全民健身的环境;构建日常、双休日、长假日三个体育生活圈;完善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信息咨询等六个体育服务网络。

三、建好一批体育设施。除了建设上海国际体育会所、改造江湾体育场等工程外,着重布好局、留好地、起好步,建好30个社区绿地公共运动场地。利用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契机,调整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启动建设沿江(黄浦江、苏州河)体育带。

四、组织好一系列活动。在搞好全民健身节、全民健身活动周、社区健身大会三大主题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全民健身10年成就展、十运会群先表彰推荐等活动。继续办好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等各项活动。同时,启动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兴建20个市民健康体质测试站。

五、编好一本书。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0周年,高质量编印《上海市全民健身蓝皮书》,认真总结近10年的工作,互相交流,探索未来发展新路,向十运会全国群众体育先进表彰活动献礼。

几点建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应成为群众体育在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建议:
(一)国家体育总局应加强群众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地位、作用及目标、任务的研究,并在媒体加强宣传,树立典型,示范引导,以丰富群众体育的内涵。
(二)大力倡导和推进人人运动。上海目前正在开展人人运动的尝试,主要是降低体育人口的标准,鼓励人人参与运动,并与医疗卫生、社会保险有机结合。
(三)建议国家对特殊人群,如老弱病残、下岗待业者和贫困地区农民,制定更加优惠、有利的特殊政策,帮助他们健身。另外,国家和地方联动,在每年6月10日,为这些人群捐赠运动服装、器材。继续做好对西部地区的体育扶持工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