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大局 谋全局 抓开局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上海体育新一轮发展


上海市体育局
2006年1月19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是我国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上海体育新一轮发展,识大局,谋全局,抓开局,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夯实基础,实现超越。

一、识大局,认准上海体育发展的历史方位
识大局,就是审时度势,对上海体育目前所处的方位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从全国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的大局来看,上海正处在调整布局,压缩规模,突出重点,走精兵之路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奥运战略、精品战略;从上海“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看,刚刚召开的上海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勾画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五年路线图”,明确提出把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作为谋划上海发展全局的鲜明主线,与之相适应的上海体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十运会以后全国竞技体育格局的变化来看,上海尖子不尖、优势不优、强项不强的问题更为凸现,必须实事求是地找准定位,实施“追赶战略”,“超常思维、超常运作、超常措施、超常努力”,迎头赶上,重振雄风。为此,我们要站在新起点,认清新形势,正视新挑战,准确把握现阶段上海体育发展的大势大局。
(一)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理念。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显示出强大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认识一通,一通百通。新的一年,我们要从抓局党委中心组学习入手,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好局系统的专题学习培训,不断增强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握科学规律、促进科技创新的本领,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领导班子向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要思路、要出路;全民健身向科学指导要效果、要健康;竞技体育要在加深对运动项目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向科学训练要业绩、要金牌;体育产业向科学规划要效益、要发展。从而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未来五年上海体育发展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的大局,自觉地服从服务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努力实现上海体育新一轮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对新一轮发展,创新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借鉴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根据上海体育系统训练、场馆、企业及其他单位的不同性质、体制和目标任务,对现有单位进行必要的改革与改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开创上海体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以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为重点,革除制约上海体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重点突破为推进改革的基本方法,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解决主要矛盾,破解瓶颈问题;以加快发展为目的,充分考虑体育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充分调动上海体育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三)全面实施科教兴体和人才强体主战略。科教兴体包含的是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等全面兴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们要逐步加大体育科技方面的投入,逐步形成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理念和运行机制。在目标导向上,要敢为天下先,勇攀最高峰,充分认识和理解“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的深刻内涵;在路径选择上,要加强条块结合、市区联运,充分发挥区县在实施科教兴体主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各具特色、错位竞争、整体发展的格局;在策略应对上,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结合引进、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放大效应上,要真正发挥科教兴体主战略对整个上海体育系统的引领作用,形成共识,步调一致,实现上海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强体方面,探索建立一系列育才、选才、用才的工作机制。一方面抓紧自己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吸纳。尤其是人才引进,要放宽视野,敞开大门,海纳百川,按需引进,“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谋全局,把准上海体育“十一五”发展的主攻方向
谋全局,就是体育“十一五”发展抓什么,怎么抓。为此,必须谋好篇布好局,清晰目标,完善对策。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根据市的发展主线,在全面落实中把握好市体育事业发展主线,在统筹兼顾中突出发展重点,在排兵布阵中明确主攻方向。
(一)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工作向纵深发展
按照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第二阶段后5年工作要求,围绕上海健康城市建设:一是夯实社区体育基础,新建300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0个社区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逐步实现社区体育政府提供资源、社会运作资源、市民享受资源(服务)的格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大力推进上海全民健身“136”工程建设(即: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生活环境,构筑日常、周末、长假三个体育生活圈,建设和完善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健身指导、体质监测、体育活动、信息宣传六大服务保障体系)。推进体育生活化进程,深化“人人运动”普及,不断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进一步提高市民科学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最大程度地鼓励和动员更多的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让参与健身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和生活追求。三是促进体育服务网络建设,继续抓好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和信息咨询六个体育服务网络。四是继续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建立健全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网络,加强在岗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培训,大力提高他们科学指导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五是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社区的长效管理,探索建立体育、文化、卫生等部门协调共管机制,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同时,探索公共体育设施通过政府转变职能、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非营利性组织进行管理,尝试社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和社会效益。在时间节点上,今年上半年,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周为抓手,把市民健身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下半年,以举办第二届上海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为抓手,把全民健身竞赛搞得扎扎实实。
(二)聚焦竞技体育调整改革
坚决贯彻奥运带全运、全运促奥运的竞技体育发展方针。一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摒弃铺摊子、讲规模,“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陈旧观念,以“接轨总局、夯实母项、体现特色、内调外联、创造品牌”为项目布局原则;以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发展优势项目为基本工作思路;以巩固发展传统优势项目为重点,以发展潜优势项目为增长点。下决心“忍痛割爱”,该调整的调整,该撤销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该加强的加强,抹去“泡沫”,挤干“水分”,着力提升上海竞技体育的真正实力。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关系,实行“两大集约”的管理模式。初步设想在保留现有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框架的同时,把东方绿舟训练基地做大做强,整合资源,调整布局,放大功能,建立与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相类似的管理体制,对基地内所有运动项目实施集中统一组织指挥和管理服务。同时,调整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工作方向。三是强化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作用。全局上下,要大力强化运用训练理论指导训练实践的观念。在推广运用“孙海平训练法”的同时,集中力量攻关,在总结、吸收、借鉴符合项目特点和制胜规律的科学训练方法上下功夫;紧紧抓住“从实战出发”这个核心,贯彻好“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正确处理好训练与教育、技术与体能、平时与赛时、局部与系统、数量与质量、训练与恢复、“科学训练”与“刻苦训练”、技术训练与心理训练、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等各方面的关系,通过积极探索,不懈追求,不断强化科学训练的意识和实践运用的水平,实现项目成绩的进步和突破。四是集聚高素质领军人才。要加大力度重点抓好项目领军人物和核心团队的培养造就。按照构筑人才高地和实施奥运战略的需要,抓紧培养一批、破格提拔一批、加快引进一批。既要精心选好“少帅”,又要稳妥用好“老将”,还要积极培养核心团队“诸葛亮”。“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激励”。通过机制的改革,努力形成“重整山河者重用,江山依旧者让位,江河日下者走人”的用人机制。在人才使用上,敢于并善于突破资历限制、地域限制和薪酬限制,破格提拔和广纳引进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才、骨干人才和优秀人才。
(三)体育产业努力提升“三个竞争力”
未来五年上海体育产业的发展要突出规划和政策的引领作用,尽快跳出“局办产业”的小圈子,加快融入城市现代服务业,努力使上海体育产业的产值在上海经济总量中占有的份额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环境竞争力。要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创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我们将在市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与统计、工商管理等部门联手,进行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确定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及阶段指标,将体育服务业的统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统计系统,增强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的宏观调控和科学指导能力;按照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启动一批体育服务重大项目建设;通过举办F1汽车大奖赛、网球大师杯赛等重大体育赛事,逐步探索和形成多元化办赛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扶持一批专业从事体育赛事的职业公司。同时,还将争取一批国际体育组织和世界品牌公司的国际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上海;着力打造体育会展品牌,建设体育产业服务交易中心;设想组建体育产业集团和体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国际体育名品城或精品街;大力拓展体育彩票市场,为发展全民健身和实施奥运战略提供补充经费保障。
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基础竞争力。我们将以举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国际赛事标准、与文化旅游、园林绿化相结合、具有多种功能的体育场馆和体育标志性建筑;以区域体育发展为重点,协调推进区县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的建设;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标,加快大学园区体育中心、大学校区体育馆等一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以社区服务为落脚点,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以体育服务业为切入点,鼓励社会建设经营性体育设施,等等。
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人才资源竞争力。要逐步增强对体育产业软实力的打造,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速造就体育产业领域的赛事运作、活动策划、中介代理服务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等各类专业紧缺人才。同时借助社会力量,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理论优势,共同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
(四)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发展是要务,班子是保证,干部是关键。首先,搞好调整充实。坚持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要求,选好配强和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着眼于“十一五”上海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备战2008奥运会和2009全运会的需要,大力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担当重任。同时,注重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从而,为上海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其次,建立健全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善始善终抓好第三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巩固和发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从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员队伍管理、保障党员行使权利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入手,建立健全权利保障机制、服务测评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自我纯洁机制,确保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长期巩固。再次,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局党委和各级党组织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认真实施重大决策调研制度、论证制度、征求意见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切实发挥集体领导作用。

三、抓开局,找准上海体育“十一五”发展的突破口
抓开局,就是要加强领导,精心部署,找准入口,集聚力量,狠抓落实,全面实现体育“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2006年上海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和上海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夯实基础,突破瓶颈,聚焦发展,全面实现上海体育“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年之计在于春。回去以后,我们要抓紧做好三件事:
一是抓好开局,快速进入状态。现在我们的开局工作一年比一年早。今年的春节来得早,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开得早,国家体育总局抓2008奥运备战工作起步更早,我们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今年全市各项工作的部署也比往年提前。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搞好思想发动,快速进入状态,进一步调整完善工作计划和部署,切实抓好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第一次全民健身活动、第一堂训练课、第一场比赛,等等。确保年度各项工作迅速、全面、顺利、扎实起步。
二是抓好重点,分类有序推进。今年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已经确定,我们自己的工作思路也已基本形成,我们要根据上级要求,针对不同情况,认真疏理,分类推进,更好地突出重点、抓住亮点、体现特点。对去年已经在做今年继续要做的工作,要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抓住一些关键环节,着眼于突破瓶颈,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效,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对总体部署和方案已经确定的工作,要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尽快启动;对需要作进一步调研的工作,要调整组织力量,抓紧着手研究,从五年的整体发展出发,尽快形成具体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在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上有一个新的起步。
三是抓好面上工作,善于弹好“钢琴”。在抓开局、抓重点的同时,也要协调兼顾好面上工作。回去以后,我们要抓紧开好年度局党政负责干部会议和上海市区县体育局长会议,把这次会议的精神传达贯彻好,把上海体育系统的思想统一好,把2006年上海体育工作目标任务调整、完善、细化和部署好,为实现良好开局、实现年度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新年度工作实际上已经起步的基础上,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和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好节日期间的全民健身活动;安排好节日期间的工作、训练和生活;切实做好体育系统困难家庭的救助帮困工作,解难题,办实事,送温暖。同时,要切实安排好不便回乡、回家过节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其他人员的生活,确保大家过一个欢乐、祥和、喜庆、安全的节日。

总之,我们要按照本次会议的精神和上海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的要求,通过细化目标、量化指标,把已明确的目标、任务按时间节点、责任分工狠抓落实;把全市体育系统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年度重点工作上来,在关键之点形成聚焦;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勇于“破冰”,在重点、难点和“瓶颈”上力求突破,力争上海体育“十一五”规划和新年度工作有一个高起点的开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