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体育局局长李云林:创造浙江特色夯实“三边工程” 努力推动群体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浙江体育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抓住城乡一体化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创强为抓手,创新为手段,着力抓好“三边工程”,推动群体工作向纵深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全民健身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已达总人口的39.8%;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到27017人,每千名体育人口达1.7名;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占全省老年人口的51.86%;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群众体育最高奖――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奖,连续6年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优秀奖”,群体事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崭新局面。
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要求,把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乐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创新“三边工程”,夯实群体工作的基础。以创体育强县、强镇带动体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以区域联动、片区联动带动社区和村村互动;以社区和村级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带动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全省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自2005年开展体育强县、强镇创评活动以来,有18个县(市、区)和262个镇乡通过了体育强县、强镇验收;新增村级体育俱乐部5000多个;共投入彩票公益金4.3亿元,建设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基地5个、全国职工体育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1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95个、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3个、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4个、健身广场和体育主题公园3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1761条,全省各类健身活动点已达24600多个,群众体育活动更趋活跃。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创新工作载体,以体育创强为抓手,进一步营造体育工作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
创建体育强县、强镇是近年来浙江省群众体育工作创新载体的得力之举,有效地弥补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创评活动停止后,农村体育工作缺少抓手的不足。2004年,浙江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体育强县(市、区)和体育强镇(乡)的创评活动写进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中。2005年,省委、省政府又明确提出了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4个强省的目标。体育创强工作进一步营造了全省体育工作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使全省的体育工作,特别是农村体育工作得到了整体推进。三年来,我们逐步对体育创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完善,制定了详细的体育强县、强镇评分标准,内容涉及领导重视、机构网络、体育设施、群体活动、业余训练、竞赛制度、体育社会化和体育产业8个方面和体育宣传等其他加分内容。
在体育创强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争创工作是一项面广线长的系统工程,重在争创过程。争创工作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各司其责,抓出成效。各地体育行政部门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当好政府参谋,主动与有关部门制定争创计划和实施步骤,积极争取和运用各种相关政策和规定,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形成全社会合力争创的氛围和局面。
在坚持标准的同时,我们在体育场地建设等方面突出了灵活性,强调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条件好的标准高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因陋就简,自建简易器材和场地,防止出现一味贪大求全的做法。特别是农村,更要防止盲目攀比,照搬照抄,千村一面的现象。在组织建设上,我们注重抓机制,通过俱乐部和制度规范,促使社区和村级体育俱乐部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良性发展机制,确保组织的长效性。
目前,体育创强所带来的效应越来越明显。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舟山等市都先后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体育创强已成为全省各级政府的共识。通过体育创强,加强和健全了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体育创强,省级层面共投入彩票公益金2600万元,带动各地投入达到近12.8亿,不仅新增了一大批体育设施,也推动了一批大型体育设施的上马;通过体育创强,全省基层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形成了县(市)、镇(街道)上下联动、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通过体育创强,新增业余训练经费1185万元,新增乡镇国民体质检测站185个,新增体育部门编制15个;通过体育创强,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通过体育创强,体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关系得到了理顺,资源得到了整合,体育发展的软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不仅如此,我们还充分运用政府的主导作用,把体育工作,特别是群众体育工作纳入全省文明城市评比内容,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同时,我们还加强了部门之间的互动和联动,形成了合力。文化厅在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站明确了体育工作职责;教育厅在开展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上与我们达成了共识;卫生部门的卫生措施体系中也增加了体育健身的相关指标。不久前,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二、创新工作手段,以固本强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固本强基,扎实抓好全民健身的基础性工作,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浙江省群体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我们具体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基层体育组织形式,着力培养体育骨干。我们一方面积极鼓励各地不断创新,建立健全基层镇乡和村级体育组织。2006年,先后举行了社区体育俱乐部、农村村级文体俱乐部和农村体育社团建设3个专题现场会,对全省各地出现的各类基层体育组织的新形式及时加以总结推广;另一方面,适时地加以规范和引导,先后制定了《浙江省村级体育俱乐部标准(试行)》、《浙江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办法》、《浙江省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创建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鼓励各地建立社团组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全省多数社区、村级体育俱乐部比较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俱乐部运作过程中突出了公益性、综合性、社会性和自治性,基本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经营,初步探索出一些适合不同地区的创建模式。
我们把村级体育俱乐部定义为“农民按照共同的目的和兴趣自愿组成的,以辖区内特定的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经常开展活动,且隶属于所在地乡镇政府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标准要求:配备1个标准水泥灯光篮球场,4张乒乓球桌,15件以上的健身路径;一个40平米以上的室内活动室;人均活动面积达到1.5平米以上;每年开放不少于200天;组织活动不少于20次;俱乐部会员应占全村人口的60%以上。
经过5年的发展,全省村级体育俱乐部已经达到了5000多个,投入资金(含村民集资经费)3亿多元,建设文化体育活动阵地250万平方米(含室外活动场所)。温州龙湾镇作为“全国第一个农民城”、“中国印刷城”,开启了乡镇体育联合会的先河。这个联合会有章程,有管理办法,有财务管理制度;有41位理事,下设27个分支机构,其中有11个单项运动协会,7个行业系统分会,9个办事处分会,活动资金80多万。慈溪市创立了体育总会镇级分会,以各级政府和民间社会的双重力量来推动、指导、组织开展农村体育。
各地体育行政部门通过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办法,并结合全省开展的“种文化”活动,着力培养骨干的各种体育技能,扶持和催生农村体育文化种子,加大了对农村体育健身骨干的培训。
二是以奖代拨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健身设施建设和开放力度。我们一方面加大了对全省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另一方面用以奖代拨方式,加大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整合开放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6年,全省共有12个县的340个村作为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单位。工程建设国家投入272万元,省级拨款340万元,地方筹资340多万元,在340个试点村建起篮球场、乒乓球台。省体育局提出实施扶持贫困村计划,2006年、2007年共建6500个小康体育村,并从中确定了1150个最贫困村为小康体育村援建单位,最贫困村总投入961.6万元。两年省本级用于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各项工程专项资金达5600多万元,其中投入农村的达3500多万元,并带动了大批地方资金用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
如义乌市(县级市),仅2006年到目前就新增了164个篮球场,10个排球场,130条健身路径,20个室内活动室。全市农村共有970个篮球场,室内活动室806个,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了2.124平米。诸暨市2002年出台了《行政村建篮球场奖励办法》,共发放奖励80多万元,调动各村积极性。目前,全市农村共有1121个篮球场(502个灯光篮球场),平均每个村达到2.4个。湖州吴兴区八里店农民更是投资2800万元,建起了全国少有的农民体育公园,内有180平方米的棋牌室,220平方米的台球室,1200平方米的乒乓球馆,塑胶篮、网球场,健身广场等和250平方米的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在加强建设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体育资源共享力度,着力探索解决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难的问题。宁波北仑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以奖代拨,鼓励学校等单位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杭州市目前正在尝试为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购买公共保险,杭州市下城区的31所中小学校已先行一步,全部实现了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

三、创新活动模式,以区域联动为导向,进一步推动基层体育活动的开展
群众体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形式和内容创新三个方面。我们从体制和机制上把办体育的任务落实到各类体育组织外,着重在活动模式的创新上下功夫。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形式、内容进行宣传包装,使群体活动的地域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有效地推动了基层体育活动的开展。2004年在浙江杭州、2005年在上海、2006年在江苏无锡、2007年在浙江舟山、象山举办的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在全国首创了区域性全民健身大联动的体育活动新模式,使长三角群众体育朝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多赢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我们根据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实际,创造性地将区域性的全民健身联动深化为全省的片区联动。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需求,把全省分成浙东、浙中、浙西和浙北4个片区6个分会场,分别以海洋体育、丘陵体育、山川体育和湖泊体育为主要内容,开展具有民间、民俗特色风情的群众体育活动,把片区联动向纵深推进,鼓励社区、村级体育俱乐部互动,不断扩大全民健身的声势。如浙东的海滩拉船、沙滩障碍接力等具有海洋、海岛特色,浙西的锯木拉力赛、挑粮接力赛等具有山区特色,浙北的锯竹接力、飞舟竞渡等则是竹乡和水乡的传统活动,使群众体育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外延不断扩大。
据统计,从2005年开始,浙江省片区联动进行跨区域、跨季度举行健身展示,县级参与面达到了100%,展示和竞赛项目达到300个,累计参与人数近60万人次,观摩人数更达数百万人次。不仅全省群众积极参与,还吸引了上海、江苏、江西、福建等省市所属的7个县(市、区)组队参赛、观摩,进一步扩大了浙江省片区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经过几年的运作,基层单位的承办积极性更加高涨,热情更加高昂,与此同时,诸暨市和杭州周浦镇等地还创建了乡村NBA篮球联赛等新的活动形式,得到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热情追捧。
下一步,我们正在策划国庆黄金周在安吉中南百草原和天荒坪举行首届长三角观光运动嘉年华,准备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通过市场运作,推动游客消费方式,把体育运动项目和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引导群众的健身消费,让健身展示与观光健身有机结合。我们设想以这种新的方式与上海、江苏一起联动,不再局限于体育部门单纯组织联动展示。我们还设想通过积极协调,把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纳入城镇卫生院(点)、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点,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同时,不断巩固体育创强工作的成果,继续组织体育强县、强镇的各类比赛,组织全省体育强县、强镇有关人员走出国门,宣传中华传统体育,学习外国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吸收先进体育文明成果。

浙江省的群众体育工作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步。在推进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我们有三点深切的体会:
一是群众体育工作的繁荣与否与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对社会事业和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体育部门就很难争取到政策的支持和部门的支持,就很难有所作为。
二是群众体育工作局面的开拓取决于体育行政部门能否抢抓机遇和把握机遇,能否得到群众的支持。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举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新农村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契机和有利氛围,加快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把这项惠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
三是群众体育工作的成效如何取决于群体工作者观念的解放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群众体育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改变人们的陈旧观念,而首先要改变的是群体工作者的思想观念,适应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同样,创新创造离不开群体工作者思想观念的解放,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指导。我们的许多思路和方法都是广大群体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思考出来的,没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没有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就难免事倍功半。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近几年来,浙江省群众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与兄弟省市相比,我们的工作仍有不少的差距。为此,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加倍努力,开拓进取,努力为全民素质的提高,为改善民生作出新的努力,为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上新台阶,再作新的贡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