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孙学才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上发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关系

努力推动首都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9121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作为奥运会举办城市的体育主管部门,既要“搭台”,又要“唱戏”,在做好所承担的奥运筹备任务的同时,还必须做好体育的本职工作。回顾7年来的奥运筹办工作,我们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下面,就北京市在这方面的学习认识、主要情况和体会做一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不断加深对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关系的认识

对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关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深化的过程。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体育完全属于社会事业的范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不仅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且还可以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并且是高附加值、无污染的“绿色产业”,是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是体育工作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体育工作都不能很好地发展。

2003年,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北京要以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为目标,形成多元化的体育健身资源保障体系,引导和促进体育的产业化经营。在2006年制定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将体育产业纳入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作为首都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战略目标。2007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首都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措施,并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上这些文件和措施的出台,反映了北京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为新时期北京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政策保障。

 

二、推动首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做法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筹办过程为首都体育工作提供了难得历史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正确处理好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推动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致力研究的课题。

(一)举全市之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发挥积极作用

1.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让体育工作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是全力抓好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各级各类健身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其中。2003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四届全民健身周(月)和三届北京市全民健身体育节,形成了北京国际长跑节、“和谐社区”杯乒乓球赛和篮球赛等多项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参与人数近千万人次,让广大群众直接体会到了健身的快乐。据统计,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675岁,每周一至三次)已达到70%。二是不断创新群众体育社会化管理模式。目前,北京市100%的街道、社区、乡镇和行政村均建立了体育组织。首创了体育生活化社区新模式,并创建了75个体育社区和59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立了4905个晨晚练站(点)、125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191个健身气功站(点),在健身指导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大力加强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全市100%的街道、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以及100%的行政村均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总数达到6069个,同时建设了90个篮球、乒乓球和多功能球场,推动716所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基本健身需求。四是切实加强健身的科学指导。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5000人次,建成165个体质检测站,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开设“奥运大讲堂”,受众达千万人次。编印四册《全民健身科普知识手册》并向200万户家庭发放,宣传、普及了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方式。

2.努力增强竞技体育实力,为祖国和首都争得更多荣誉。一是确立“奥运带全运、全运促奥运”的发展战略,不断优化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布局,推动了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提高。二是制定了“3246奥运夺金计划,稳步实施,有效推进。在雅典奥运会、多哈亚运会和北京奥运会上为祖国和首都争得了荣誉。据统计,2003年至2008年,北京市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59人次,亚军26人次,第三名29人次;亚洲冠军89人次;全国冠军356项次;其中有1人次打破奥运会纪录,3人次打破亚洲纪录,21人次打破全国纪录。三是不断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争创工作,全市13所体校达标。调整、布局108个业训重点项目并给予大力支持,业训规模保持在8000人左右。加强体教结合,确定10所高校和24所重点中学作为培养基地。四是推行训科医一体化建设,启动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加强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建立长效机制并取得较好效果。

3.积极推进体育法制、场馆规划、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一是加强体育立法和执法工作。制定了《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北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北京市体育局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等地方法规、行政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开展行政许可和社会服务事项5079件次。二是编制重要体育规划,赢得发展空间。编制并推动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的实施,开展了北京市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编制了《北京市中心城、新城城市体育用地专项规划(2006年至2020年)》。建设和改造了48家公共体育场所无障碍设施,规范了152家体育场所的双语标识。三是实施体育人才绿色通道,加强以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和医务人员、裁判员为重点的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体育人才总量有所增长,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人员素质和水平明显提高。各类体育人员队伍建设为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二)抓住重点,大力推动体育产业,为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1.明确发展重点,打造品牌体育赛事。一是明确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数字体育、体育传媒、体育彩票为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了以体育为特色,集体育、文化、旅游、传媒、商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市场。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二是着力培育竞赛表演市场,打造品牌赛事。近几年,举办了两届NBA中国赛、两届中西足球对抗赛、A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等具有相当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的体育赛事;打造了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北京铁人三项世界杯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等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体育品牌赛事。三是巩固体育彩票的支柱地位。2003年至2008年,销售体彩67.47亿元,有力支持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2.抓好体育产业功能区的规划建设。规划了奥林匹克中心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潮白河水上休闲运动集聚区、五棵松球类健身运动集聚区、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集聚区、八大处网络体育集聚区、密云航空产业园、大兴极限运动集聚区8个体育产业功能区。形成了以奥林匹克中心区为核心,南北有大型体育主题公园,东西有特色体育健身园区的规划格局,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有力支持。

3.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出台了《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发展引导资金,有力地支持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体育市场管理方面,制定了《北京市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定》和《北京市经营性体育场所安全管理规范》。建立并开通了体育场所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促进诚信建设。

 

三、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几点体会

新时期体育工作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必须协调发展,必须“两手抓、双促进”。

(一)发展体育事业是体育工作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取得的良好成绩,极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奥运筹办期间,全市314个街道、乡镇,2523个社区和3957个行政村全部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引导市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创造了和谐向上的环境。作为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工作必须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健身服务,增强群众健身意识,普及科学健身方法,加强健身指导。

(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目前,全市有体育及相关产业企业1200家,体育经纪公司136家,注册体育经纪人1247名。注册经营性体育场所6000余处,涉及80多个体育项目,预计2008年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3%以上。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促进体育事业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始终树立着一个意识,就是要“跳出体育看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不单纯是体育部门的事,要将其纳入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通过组织专家研讨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内参消息报送等多种形式,推动体育产业研究的不断深入,推动社会及市委、市政府对体育产业的关注和重视,促使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并建立起北京市发展体育产业联席会议制度,积极研究、细化相关支持性政策。

(三)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是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了各种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将带动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健身休闲业等产业的发展,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为大众提供各种体育服务、体育产品,以及衍生形成的体育、旅游、商业、传媒和用品制造业的综合产业链,刺激消费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激发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有力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开展,加快体育工作发展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产业离不开体育事业的引导,体育事业也离不开体育产业的有力支撑。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紧密相联、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决定着两者必须协调发展,才能有体育工作更好的明天。

四、新时期北京市体育工作的发展思路

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体育工作将进入一个平稳、全面、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主要基于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拥有众多的场馆设施,四是体育的多元功能得到充分认可,五是大众迫切的健康需求。今后,我们将努力做到以下七个方面:一是群众体育要以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目标,努力扩大社会体育发展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发挥新作用;二是竞技体育要以争创佳绩、位居前列为目标,努力提升整体实力和运动水平,为祖国和首都不断争得新荣誉;三是体育产业要以建立首都特色产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利用奥运成果,为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四是体育赛事要以建设国际赛事中心为目标,努力申办、培育国际级品牌赛事,为提升北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添新亮点;五是体育改革要以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为目标,积极推进、稳步实施,为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新动力;六是体育管理服务工作要以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为目标,努力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为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新保障;七是体育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增强战斗力、凝聚力为目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注入新活力。

 

面对奥运会后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发扬奥运五种精神,巩固发展奥运成果,乘势而上,科学发展,努力开创首都体育工作的新局面,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