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建华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上发言

加快体育事业发展 推进“健康重庆”建设

2009121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087月,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的建设“健康重庆”,是重庆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发展环境,促进改革开放最直接、最具体的实践,赢得了全体市民的积极响应。

为了推进“健康重庆”建设,从20088月开始,由市体育局牵头,汇集全市30多个部门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工作,就建设“健康重庆”的体育工作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等作了全方位的论证。在此基础上,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健康重庆”的决定》,市政府出台了《“健康重庆”体育行动计划》,并于20081217召开了全市建设“健康重庆”动员大会,拉开了建设“健康重庆”的序幕。

 

下面,我就重庆市加快体育事业发展,促进“健康重庆”建设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以及促进“健康重庆”建设的工作思路,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建设“健康重庆”的体育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

为了推进“健康重庆”建设,重庆市委、市政府把体育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从全市层面上确立了建设“健康重庆”的体育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

(一)目标任务

一是市民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到2012年,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0%,人均期望寿命从76岁提高到77岁;青少年平均身高增长1-2厘米;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88%

二是市民健身保障水平处于西部前列。到2012年,全市区县建成标准体育场馆,所有社区、乡镇和村建成公共健身场所和设施,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形成便民、利民的健身服务体系。

三是市民健身行为基本养成。体育进入千家万户,体育健身行为基本养成,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使重庆成为“体育之城”、“健身之城”、“活力之城”。

(二)行动计划

一是全民健身普及行动。以坚持开展工间操、课间操和广播体操带动整个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市运动会,定期举办市农民运动会、市残疾人运动会、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市老年人运动会,提高群众体育水平。以培养学生在高中毕业前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为目标,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到2012年,在全市创建80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全市中小学校建成1000个塑胶运动场。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到2012年,所有区县建成国民体质监测站,并逐步在社区和乡镇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点。完善体育社团组织体系网络,创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社会体育指导员承担群众体育指导服务工作。到2012年,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城市达到15名,农村达到6名。

二是竞技体育水平提升行动。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打造一批既有重庆特色,又与国家项目布局相衔接的重点项目。到2012年,优秀运动队的规模达到500人以上。建立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到2012年,每个区县结合本地实际至少办好1所体校,使市和区县体校在训运动员规模分别达到1000人和2000人。积极引进、培养高素质体育科研人才,加大对体育科研的投入,办好重庆体育科研所,建成竞技体育科研重点实验室。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家相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育院校、部队和各省区市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为提升发展水平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放宽各级体校后备人才和优秀运动员入学、转学条件,采取特殊优惠政策把体育人才录取到重点中学和大专院校学习。健全运动员退役、退出机制,支持机关、企事业和社会单位接纳退役运动员,鼓励退役运动员到各级各类学校任教,努力消除运动员再就业的后顾之忧。

三是体育产业发展促进行动。重点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技术服务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服务等体育服务产业。加强体育、旅游、文化、教育、新闻等部门的合作,扩大体育消费市场需求,刺激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重庆独有的资源优势,推出以“体育旅游,快乐城市”为主题的体育健身和体育休闲旅游,打造一批包括漂流、探险、山地户外、汽车拉力、摩托车越野、水上运动在内的各具特色的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做大做强体育观光休闲业。

四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行动。市级体育设施:在2009年底基本建成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在2010年基本建成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市奥体中心体育馆、市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武隆仙女山国家级青少年户外训练基地。区县体育基础设施:到2012年,在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分别建成拥有20000-30000个观众席位的体育场、拥有4000个以上观众席位的体育馆、拥有1000个以上观众席位的游泳馆和2条“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工程”;其他区县分别建成拥有15000-20000个观众席位的体育场、拥有3000个以上观众席位的体育馆和1个全民健身中心、2条“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工程”。在全市1000个社区完善全民健身设施,600个乡镇分别建成1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体育场,3000个行政村分别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二、推进“健康重庆”建设工作思路

为了积极跟进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健康重庆”的体育目标任务和体育行动计划,我们确立了以下工作思路:

(一)推行“三项改革”、促进“两个转变”,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行“三项改革”。一是改革体育工作管理体制,以强化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为出发点,进行体育行政部门与社会的事权划分,逐步放权或还权于事业单位、体育社团及体育中介组织,形成政府主导、体育部门负责、各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力量兴办、广大群众参与的体育工作体制。二是改革体育工作运行模式,把提高行政效能放在突出位置,建立灵活高效、权责利相结合的体育工作运行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三是改革体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体育工作考核内容和办法,增加群众参加考核评价体育工作的权重,把自上而下的体系内考核逐步引向社会考核,推进体育工作服务社会。

——促进“两个转变”。一是促进传统观念向科学发展观转变,打破就体育谈体育的局限,主动把体育工作引导到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引导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引导到服务大众上来。二是促进体育供给向多元化转变。顺应广大群众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开发体育健身项目和体育消费产品,增强多元化的体育供给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

(二)打造“四个中心”、推进“六项工程”,牵引全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四大中心”。一是打造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围绕全民健身对大田湾体育场进行整体改造,使其成为集全民健身示范、项目开发推广、服务监测于一体的全民健身窗口和中心,展示和带动重庆的全民健身。二是打造市竞训中心。加快市竞训中心建设进程,完善内部设施设备,使其成为集竞技体育管理、训练、辐射于一体的现代化训练基地,承载和引领重庆竞技体育发展。三是打造奥体竞赛和表演中心。完善功能,建设综合体育馆、小球馆和体育公园,使其成为集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单项赛事和大型文娱活动于一体的西部竞赛表演高地,促进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业的发展。四是打造武隆仙女山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根据青少年特点,建设武隆仙女山国家级青少年户外活动基地,使其成为集青少年户外运动和体育技能培养于一体的培训基地,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

——推进“六项工程”。一是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到2012年覆盖全市55%的行政村。二是推进“社区体育健身工程”,到2012年覆盖1000个社区。三是推进“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工程”,到2012年全市所有区县都至少建成两条以上登山步道。四是推进“全民健身服务工程”,到2012年在60%的区县建成该项工程。五是推进“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进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六是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到2012年全面改变重庆后备人才培养的落后面貌。

(三)培育“两个特色”、搞好“一个试点”,丰富“健康重庆”建设内容

——培育“两个特色”。一是以万州为中心,培育渝东北水上特色体育和观光体育,打造水上传统项目、水上竞技项目、观光休闲体育,带动全民健身和地方经济发展。二是以黔江为中心,培育渝东南民族特色体育和民族风情观光体育,打造民族特色体育、民族风情观光体育,提高民族体育水平。

——搞好“一个试点”。结合开展体育强县创建活动,选择1个到2个条件成熟的县区进行“健康重庆”建设的试点,为建设“健康重庆”积累经验。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并通过科学论证,制定出全市体育工作建设“健康重庆”的规划。

(四)加强“三个建设”,增强推进建设“健康重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思想建设。在市体育系统特别是局领导班子中加强思想建设,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健康重庆”的要求,认真查找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思想方法上存在的差距,切实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能力,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加强作风建设。在市体育局系统特别是领导班子中树立“务实兴邦”、“空谈误国”的理念,认真查找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上存在的差距,苦练内功,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为扎实推进“健康重庆”建设奠定工作基础。

——加强制度建设。按照建设“健康重庆”的要求,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落实各部门、各单位的任务,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确保职责的履行和任务的完成。要建立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机制和制度,为各区县的“健康重庆”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要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行力和行政效能,切实担负起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神圣职责。

 

三、促进“健康重庆”建设的体育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推进“健康重庆”建设,经重庆市委、市政府批准,我们建立了以下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

2012年前,主城各区和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完成单独设立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并配齐与职能职责相适应的人员编制,落实工作经费。其他区县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体育行政机构,街道和乡镇完善体育行政职能,并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活动,为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加的建设“健康重庆”体育行动领导小组,按照分工落实了任务,明确了责任,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到市委、市政府督查体系,定期开展督查工作,并按年度对区县和部门领导班子进行考核,把任务和责任落到了实处。

(三)增加经费投入

2009年开始到2012年,全市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达到73亿元。市和区县政府对建设“健康重庆”体育行动计划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使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筹资的机制,做大投资规模。以市、县政府为单元,完善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机制,落实“健康重庆”体育行动计划本级专项资金。

(四)强化政策支持

2009年开始,对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所涉及的征地拆迁、行政审批等给予优先保证,减免有关建设规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体育场地因特殊原因改变用途需征得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批准;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体育部门对建设“健康重庆”的公益性事业捐赠,可在交纳企业所得税前按照税法规定标准进行扣除;企业用于建设“健康重庆”体育行动公益性广告费和宣传费支出,按照税法规定标准在所得税前扣除或实行先征后返;对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在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新、改、扩建项目中,体育运动场地免交有关建设规费;从2009年至2015年,从事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经营活动的,所取得的体育业收入暂不征收营业税;社会兴办的体育人才培养学校,与民办普通教育学校同等享受优惠政策。

(五)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市电视台开设“健康重庆”频道,市广播电台、区县电视和广播电台开设“健康重庆”教育栏目,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健康重庆”建设,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

 

谢谢大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