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马文广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上发言

 

竞技体育的可能与不可能

——举摔柔中心备战北京奥运会的收获和体会

2009121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北京奥运会上,举摔柔中心所负责的3个运动项目共取得12枚金牌、3枚银牌和1枚铜牌,超额完成任务,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历史性突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得益于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国体育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益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刻苦训练和出色发挥,得益于科研、医务、后勤、宣传等方面工作的有力保障。在此,我代表举摔柔中心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就举摔柔中心来说,我们在备战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的各项要求和措施,并结合项目实际,按照不同阶段,制定了系统的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计划、措施。同时,我们还特别重视队伍的思想教育和精神状态,明确提出竞技体育就是要变不可能为可能,北京奥运会必须全面展示中国力量,要以此来评估我们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要以此检验我们的各项工作。现在看来,我们的目标得以实现,梦想得以成真,赛前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已经成为了可能。今天,我想就怎样变不可能为可能谈谈我们备战的收获和体会。

 

    一、变不可能为可能首先体现了我们强烈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

    回顾北京奥运会的备战历程,我们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备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立体工程,是一个不断解决各种问题、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人才不断涌现和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可以说,备战工作千头万绪,但思想认识问题则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精神状态决定了我们备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在备战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候,部分运动员、教练员和干部曾因思想上的困扰和工作上的压力,对中心制定的训练指标和成绩目标产生疑虑。为此,我们及时在中心内部和各个国家队开展了“解放思想,解放金牌”的学习和讨论。通过专家讲课、演讲比赛等形式,让所有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认识到,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是一代又一代体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梦想,是我们身处一线的体育工作者一生可能仅有的一次机会。可以在自己的祖国展示我们的力量和实力,为国争光,既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和条件,有领导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优势项目和优势级别必须保持和扩大优势,落后项目必须有所突破,给各运动队下达的任务目标不但不能减少,还要根据训练的进展不断提高。

    为了激励大家的斗志,我们明确提出,竞技体育就是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面对北京奥运会,一切皆有可能,就看你是否有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是否敢于抓住机遇,是否敢于解放思想,是否敢于突破创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谁成绩好、谁状态好,谁就有可能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否则就没有可能。通过这样一段时期的工作,各支国家队的面貌普遍焕然一新,不但精神振奋,而且训练效果大大提高,即使遇到一些问题也能顺利解决。比如女子举重队为了加大训练量,曾经一天4练。刚开始几周,几个重点队员连续出现不适应。我们尽管心中忐忑,但在和教练员、运动员沟通后,认为还可以顶一周,结果训练指标不但恢复正常,而且成绩有较大提高,尤为可喜的是队伍也因此出现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二、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前提是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在此基础上树立必胜信心

    1997年底,当时的国家体委成立了重竞技管理中心,负责的举重、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5个项目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获得了8枚金牌。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重竞技中心5个项目获得9枚金牌,是获得金牌最多的项目中心。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将重竞技中心拆分为举摔柔中心和拳跆中心,并提出举摔柔中心3个项目要在北京奥运会上至少获得和雅典一样多的7枚金牌。这时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还有多少拓展金牌的空间?普遍的看法是上两届奥运会的成绩已经是我们的极限,能保住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更何况我们主场参赛,压力巨大,不确定因素更多,千万不能冒进,否则会骑虎难下。

    面对这种议论,中心领导班子和国家队教练一起仔细分析了形势。大家认为,举重是我国的优势项目,特别是女子举重,我们参赛4个级别,尽管雅典丢失一金,但综合实力仍为世界第一;男子举重雅典获两枚金牌,如果我们能在中大级别上有所突破,金牌也有增加的可能。女子柔道几届奥运会均获得了金牌,此次在家门口作战应当有所前进。女子摔跤雅典获首金,尽管队伍综合实力还有差距,但也有争金的希望。男子古典式摔跤2005年修改了规则,比赛的偶然性加大,我国运动员在这一项目上有一定实力,也要力争奖牌。男子自由式摔跤和男子柔道是我们的落后项目,但工作做好了,争取冲击奖牌。同时,我们对国外的主要对手也逐一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对项目发展变化、趋势和规则修改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经过综合判断,提出了北京奥运会要确保7枚金牌、力争9枚金牌的内部任务指标。其中女子举重确保4枚金牌,男子举重保23,女子柔道保12,女子摔跤争取1枚金牌。应该说,这样一个任务目标的提出对当时各国家队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的教练认为目标脱离实际,不可能实现;有的谨慎乐观,认为经过努力也许有可能实现;但普遍的想法是我们胆子大了些,对竞技体育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估计不够。但中心在听取各种意见后统一了思想,明确提出在北京参加奥运会有压力也有动力,有风险也有机遇,但压力可以变为动力,风险可以变为机遇。尤其主场作战压力巨大,但工作得当,巨大压力也可以变为巨大动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信心,在于我们工作是否到位。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们宁可目标高一些,只要不是脱离实际的幻想就尽最大可能去争取。随着训练实力的提升和国外信息的清晰,我们又进一步提出男子举重要争34,女子柔道要争23,总金牌数要力争11枚。现在看来,我们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我们的信心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也确实冒了一定的风险。

 

    三、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关键在于对项目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

    在备战过程中,我们着重在如何认识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如何贯彻落实“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如何抓住训练创新的突破口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逐步统一了思想,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竞技体育就是向人体生理极限能力与心理极限压力的探索,体育场上的竞争是人的生理与心理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竞争。过去,82.5公斤级的举重世界纪录是177.5公斤,现在77公斤级的世界纪录达到210公斤50年代,国家举重队每周6次训练课,目前每周训练课增加到12次,有时甚至达到16次。柔道奥运会冠军每天保证质量的“背负投”和“打入”练习次数以万为单位计算;摔跤运动员过去负重十几公斤进行“滚桥”技术训练,目前为达到技术练习结合专项力量训练,负重达到上百公斤。国家女子摔跤队冬训安排120公斤负重“滚桥”练习累计次数要达到30000次;男子摔跤运动员训练“布人”重量达到500公斤

    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条件如何变化,训练方法手段和科技成果如何创新,最终都要通过作用于人的身体和心理起作用,需要通过运动员自身在体育场上表现出来。这就再一次提醒我们,搞竞技体育,抓运动训练,练是基础,大运动量的、长年累月的、超出常人的刻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是运动训练“质”的规定性,没有这一条,就不可能在国际体坛和别人竞争。为了提升训练实力,我们把4年的备战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即基础年、积累年、强化年和突破年,每年都有不同的训练指导思想和措施。

    第二,坚定不移地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我们认为,“三从一大”是有中国特色的训练理论,是几十年来中国竞技体育不断进步的法宝。同时,我们也总结了新形势下运动训练的规律,即: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突出,必须实行“科训医一体化”;训练与比赛日益趋向一致,必须加强训练的实战性,但又不能简单地以赛代练或以练代赛;国际竞技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奥运会突破难度加大,必须敢于挑战极限又不能出现大的伤病;此外,还有处理好集体智慧和个人努力的关系、规程与规则的关系、管理和教育的关系等等。

    第三,针对举摔柔中心3个项目的特点,我们明确提出要抓住三个突破口,即把训练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创新作为突破口;把专项力量作为突破口;把科技含金量的提高作为突破口。我们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持不懈地在各支国家队实施,取得了实际效果。

 

    四、变不可能为可能重点在于实际工作的扎实与精细

    在备战开始,举摔柔中心明确提出要狠抓“四个落实”,实行模式管理。要求各运动队必须建立起各自的管理模式、训练模式、参赛模式、准备活动模式、整体恢复模式、医务科研模式、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后勤保障模式,整个备战工作要系统思考、整体设计、统筹安排、量化管理。我们把所有备战涉及到的人和事进行了梳理,根据以往备战的经验教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排查,把这些因素按照系统工程和管理学的要求,分门别类进行了部署和安排,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人做、都能按时做并得到反馈,确保所有的问题都能及时高效地得到解决。为了检验各队执行模式管理的效果,采取每周一总结,一月一评估的工作制度。通过持续的检查、总结、改进、提高,不断调整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重点是把握重点运动员的状态和训练计划执行情况。有了模式管理,我们基本上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办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今后的备战工作提供了完善有效的经验材料。

 

    五、变不可能为可能是对竞技体育运动极限的不断挑战和自身工作的不断超越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主义者,变不可能为可能也不是我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是我们面对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展示中国力量、为国争光的誓言,是我们自加压力、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精神动力。今天,总结过去,我们确实在一些领域变不可能为可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有一些工作需要总结和反思。比如,男子项目在本届奥运会上的表现与我们的期望仍有一定距离;男子古典式摔跤尽管取得了一枚来之不易的银牌,突破了历史最好成绩,但毕竟没有取得金牌;男子柔道和男子自由式摔跤甚至都没有进入前8名;我们一些优势项目的后备力量也令人堪忧等等。

    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经过认真学习和调查研究,提出了制约我们科学发展的7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的问题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大挑战。我们不能因为北京奥运会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而只能更加深入认真的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全面部署,不断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体育是不懈追求、永无止境的事业。我们也将遵循这一指示,在备战伦敦奥运会的征程中,继续挑战极限、挑战已有的成绩,争取再一次变不可能为可能。

 

    谢谢大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