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体育局局长吴建华在2010年全国体育局长会上发言

围绕健康重庆建设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极大地带动了重庆市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健康重庆提出后,体育产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实现了较快发展。

下面,我就健康重庆建设体育产业“3345”情况向大家作一个汇报。“3345”即:“三步走”发展目标,实施“三大行动”,“四大保障”,“五个加强”。

一、“三步走”健康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目标

第一步,20092012年,巩固奥运经济成果,延续奥运会带来的发展效应,整合体育产业资源,提升体育产业内在实力。基本建立起体育产业的经济政策、法规体系和统计体系,体育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以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为支柱,体育培训、无形资产开发、体育中介服务、体育旅游、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等多业并举,实现体育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2年占全市GDP0.5%。

第二步,20122015年,做大做强一批拥有自主创新和知名品牌的体育产业大型企业,培育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体育企业,增强重庆体育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基本形成多元投资体育产业的体制和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消费机制,体育产业成为社会投资、就业和消费的热点,体育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个别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5年占全市GDP0.7%。

第三步,20162020年,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取得突破,宏观环境和相关政策更为完善,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初步建立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内陆开放高地和特大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具有重庆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到2020年实现体育产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进入西部先进行业。

二、“三大行动”促进健康重庆体育产业发展

(一)大力实施体育消费普及行动

一要开展“体育消费与健康同行”主题活动。积极倡导市民树立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推进体育产业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进程。开展“走进运动场,健康在身旁”活动,提倡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二要大力发展和扶持社会体育俱乐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健身业,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渠道、经营模式多样化,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

三要积极打造体育商业竞赛经营活动,争取每年承办国际、国内比赛6-8次,发展赛事经济,提升城市形象。积极支持相关俱乐部在办好全国体育职业联赛重庆主场比赛的同时,大力开发深受群众喜爱的各类体育项目业余联赛市场。

四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出以“体育旅游,快乐城市”为主题的体育健身和体育休闲旅游,打造一批包括漂流、探险、汽车拉力赛、摩托车越野赛、水上运动等各具特色的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开展各类登山、划船、垂钓、攀岩、越野、漂流等户外运动,做大户外运动市场。

(二)大力实施体育经营从业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一要对具有体育专项技能的人员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岗位培训,并通过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到2012年,力争培训从业人员达到2000人以上。

二要建立健全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制度,定期举办体育经纪人培训班,培养一批专业体育经纪人,推动体育资源市场化运作。

(三)大力实施体育彩票市场拓展行动

一要拓展经营市场。丰富体育彩票销售游戏品种,积极研发视频彩票、分散即开型彩票、在线即开型彩票及体育竞猜型彩票,争取早日推出电话、手机、网络等新型投注方式。到2012年,在保证站点布局合理的前提下,扩大销售站点规模,全市电脑彩票销售网点数量稳定在2500个以上。

二要规范发行销售。进一步理顺体育彩票发行和管理体制,制定体育彩票发行规划,明确各级发行机构职责,强化片区经理队伍作用,提高销售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公开操作规范,严格操作程序,全面推行标准化服务。

三要加强监督管理。修订完善《重庆市体育彩票工作年度考核评比办法》,加强考核评比工作,充分调动区县体育行政部门工作积极性,推动体育彩票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加强彩票公益金管理,严格管理,规范支出,确保合理有效使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管理为基础,以宣传为驱动,完善向社会公开的监督机制,创新宣传方式和方法,打造体育彩票品牌形象。

三、“四大保障”支撑健康重庆体育产业发展

(一)税收优惠政策保障,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健康重庆建设出台了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对健康重庆公益性事业的捐赠,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按税法规定标准进行扣除。企业用于健康重庆公益性广告费和宣传费支出,可按税法规定的标准在所得税前扣除,或根据情况实行先征后返。对单位和个人从事与体育有关的新兴产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企业从事与体育有关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组织领导保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体育产业的引导,明确体育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位置,将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加强对体育产业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形成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把体育产业的统计工作纳入常规性统计渠道,建立并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完善体育产业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政策、规划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重点项目为依托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三)体育培训市场监管保障,促进体育培训业规范发展

从体育培训机构资质、培训内容、培训考试和培训证书颁发等方面入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进程,根据不同项目实行分类指导,从单一的综合性理论培训,向单项运动技术等级培训转变。

(四)宣传保障,创造体育产业发展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加强体育与文化的融合,特别要加强体育与传媒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普及体育产业的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体育产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大体育产业的宣传力度。鼓励开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体育节目,延伸体育产业链。坚持“产业联动、系统开发”,大力支持体育新闻出版、体育动漫、体育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其与体育产业交叉渗透、相互关联,延伸发展。

四、“五个加强”健康重庆体育产业初显成效

(一)加强软件建设,奠定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召开了由市经委、工业园区负责人、体育用品生产经营企业、社会体育俱乐部及中介机构参加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健全制度,规范体育市场的管理和开发,修订完善了《重庆市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建立西部第一个体育产业网络平台。平台坚持便民利民、共建共享原则,以健身消费在重庆为主题,将全市体育场馆开放、体育用品商家、体育彩票网点、体育赛事资源、体育职鉴信息等体育资源上网共享,提高社会关注和参与程度。

(二)加强市场培育,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后劲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推出体育健身和体育休闲旅游,促进体育和旅游的结合。同时,在大田湾体育全民健身中心、市奥体中心开辟了专业的体育用品市场,整合体育用品销售业。开展了“体育消费与健康同行”主题活动,积极倡导市民树立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推进体育产业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进程。

(三)加强体彩销售,为体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2009年,全市体育彩票克服了市场竞争激烈、基础设施薄弱、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狠抓销售网点建设,强化营销,销售额持续稳定增长,年增长幅度到达了26.5%,体彩网点增幅达71%。“超级大乐透”、“顶呱刮”两个品牌玩法逐渐成型,新玩法“快乐123”成为绝对增量,竞彩游戏成功上市。

(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鉴定工作,输送更多体育产业人才

依托市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全面开展职鉴工作。截至2009年底,共培训体育从业人员近800名。同时,加强与各高校、企业的联系,积极拓展职鉴市场空间,成立了两个市级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此外,积极推荐合适人员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相关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已培训国家级职鉴培训教师、国家级考评员10多人。

(五)加强协调,支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场馆发展

一是促进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相互融合。将政府主导与社会投入相结合,通过政府举办市级大型群体赛事活动,带动全社会投入全民健身运动;鼓励健身休闲业、体育旅游业、体育用品业与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相结合,扶持本地企业;打造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品牌群体赛事,吸引企业赞助等社会投入。通过“赛事搭台,企业唱戏”,共筹集实物赞助和现金赞助超过亿元,弥补了办赛经费的不足,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二是促进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相互带动。竞技体育主要是靠政府投入,但优异的竞技水平可以调动社会参与体育的热情,吸引企业赞助和社会投入。2009年完成十一届全运会重庆体育代表团的赞助、力帆足球俱乐部冠名赞助、康德乒乓球队赞助等市场运作,获得了5000万元资金投入。

三是促进体育产业与体育场馆建设、经营协调发展。依靠场馆搭建体育产业平台,盘活场馆资源,推动场馆设施建设和经营。积极打造奥体、大田湾商圈,增设商业门面;盘活部分闲置地段,开辟各种物业形态;利用场地和人员资质优势,开办各类体育培训;承办各种竞赛、文艺演出、商展,盘活了场馆资源,逐步实现了收支平衡。在市奥体中心引进了保龄球、乒乓球、台球、自行车、四轮车、跆拳道、拉丁舞等运动休闲项目,使奥体东区体育健身休闲区初具规模。在大田湾将露天篮球场、羽毛球场改造为风雨棚球场,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2009年,开办各种培训班20余期,风雨棚接待健身消费的群众约10余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0万元。


各位领导,同志们,重庆体育产业在健康重庆建设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兄弟省区市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承认差距,不甘落后。相信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全国兄弟省区市的帮助下,重庆体育产业一定会实现既定目标,走向辉煌的明天。

以上发言,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们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