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体育局局长胡德春: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 推动湖北体育事业跨越发展

湖北省体育局局长 胡德春

2011111

尊敬的刘鹏局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健身需求发生根本变化,体育热拉动消费、固定资产投入、进出口,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去年,刘鹏局长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指出,“要以突破性思维,采取突破性措施,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以建设体育强省为目标,以政府履责为主导,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促进了湖北体育事业的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体育设施面积18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设施面积1.4平方米,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5万人,经常参加锻炼的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40.1%,国民体质达标率为90.3%;全省共建成国家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39个,省级105个;建成全国体育先进县38个,全省体育特色乡镇30个,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56个;在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第四届体育大会和第十六届亚运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0年全省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超过200亿元,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5万人,增长率达39.97%。

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始终坚持把实施《条例》、全民健身、健康湖北、民生工程作为体育事业的根本宗旨,大力构建全民健身工作五大体系,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领导重视,政府履责,构建全民健身机制制度体系

政府坚持贯彻《条例》从机制制度抓起。一是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以省委常委、省政府分管省长为主任,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体育局局长为副主任,省直27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湖北省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工作委员会,建立了联席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全省全民健身工作。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多次主持召开全民健身工作会议,深入基层研究全民健身工作贯彻落实情况,亲自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二是建立实施机制。省政府结合实际,制订《湖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指导全省的全民健身工作;不断拓展“三纳入”的内涵,将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本地十二五规划和发改委部门项目笼子,将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将体育强市(州)、体育强县(市、区)、体育强镇(街道)创建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将体育工作纳入政府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将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和人大执法检查内容等方面。三是建立发展机制。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年,也是十二五开局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条例》的落实,早动手、早部署,将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列入规划。《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34条”指出,“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和竞技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建设体育强省”。昨天省政府通过的《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体育从文化部分单列出来,成为第四十七章,把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群众性体育设施和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力度等内容写入了《纲要》。

二、健全组织,强化队伍,构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全民健身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系统工程。政府坚持实施《条例》从组织网络抓起。一是加强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事业性体育机构为骨干,以社团性体育组织为助手,以群众性体育健身组织为基础,以体育俱乐部经营组织为补充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全省90%以上的街道、6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文体活动中心,省、市、县、乡四级体育组织网络基本形成。二是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成立湖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分项培训和“派遣制”,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项目培训相结合,培养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2.5万人,培养体质测试人员10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健身中的组织、指导和服务作用充分发挥。三是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设。成立了湖北省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总队,制定《湖北省全民健身志愿者行动方案》,组织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育教师、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体育爱好者参加志愿者活动。共有3700余名志愿者服务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7000余名志愿者服务服务湖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成为群众体育工作的亮点。

三、加强建设,健全法规,构建全民健身基本保障体系

政府坚持落实《条例》从基本保障抓起。一是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挥政府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的主导作用。2010年我省各级政府财政用于公共体育设施的资金就达21亿元,比去年增长20 %。在建成湖北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省本级财政投入6000多万元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增加湖北省国债投资计划1886万元,兴建12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全省88个重点乡镇配建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调动社会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鄂州市鄂城区泽林镇楼下村两个组的村民集资480万元建成了我省首座农民体育中心,梁子湖区太和镇金坜村农民邱福成投资200万元建设村级综合文体设施。“不建寺庙建球场,不进赌场进赛场”在鄂州市农村蔚然成风。全省利用和整合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资源的典型很多,武汉市政府将学校开放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共投入经费30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二是加强全民健身法规建设。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法规,颁布实施了《湖北省武术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湖北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了《湖北省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湖北省全民健身条例》(草案)已报省政府法制办和省人大法工委,正在进入立法程序;制定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湖北省体育“十二五”规划》,为全民健身工作提供法制和政策保障。湖北省人大和省体育局相继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执行情况检查,促进各地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三是加强全民健身经费保障。全省各级政府根据《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人均增加1-2元,单独立项,专项使用,并随国民经济增长而增加,保证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2010年我省全民健身工作经费比2009年增加了50%

四、注重特色,打造品牌,构建全民健身活动创新体系

政府坚持体现《条例》从活动创新抓起。一是开展因地制宜的健身活动。全省各地围绕“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日”,开展一系列因人、因地、因时的群众身边、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荆门市开展了“百场篮球赛、百场乒乓球赛事、百场健身秧歌”、“千人横渡漳河、千人广场腰鼓、千人交谊舞赛”、“万人太极拳表演、万人长跑、万人分健步走”等形式多样的“百千万”全民健身活动。二是以赛事活动带动全民健身。大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效应高、群众参与多,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关键。去年,我们举办了湖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中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全国龙舟邀请赛”、“中国•荆州首届关公刀会”、湖北时尚假日体育赛事活动等大型赛事,引导民众自觉参与到健身的行列,推动不同行业、人群的参与全民健身。各级社会体育组织积极举办群众体育赛事。大冶市篮球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并注册成立了大冶市篮球俱乐部联盟,有18个篮球俱乐部、会员3000多人,依照NBA赛制进行比赛,每年进行300多场比赛,成为该市全民健身的重要活动。三是创建“一地一品”特色全民健身品牌。我们鼓励各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各系统发展一个具有本地、本系统特色的健身项目,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培育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武汉市的横渡长江、宜昌市的龙舟赛、黄冈市的挺进大别山公路自行车赛、十堰市的武当武术节、黄石市的运动会赛事、鄂州市的“周周乐”、长阳县的公开水域赛和巴山舞、大冶的舞龙舞狮等,尤其是京山县的网球,已成为有本地特色的固定全民健身活动品牌。一个只有60多万人的京山县,建有网球场地85片,县城区平均2500人就拥有一片网球场,其中县网球中心达到承办国家A级网球赛事标准,全县网球人口超过1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球之乡”。我省在该县召开了全省群众体育工作现场会。

五、强化责任,督办落实,构建全民健身科学评价体系

政府坚持检查《条例》从科学评价抓起。一是实行落实《条例》效果三挂钩。把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评、统一奖惩,与票子挂钩、与帽子挂钩、与面子挂钩。与票子挂钩,即与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奖励相挂钩;与帽子挂钩,即与干部提拔任用相挂钩;与面子挂钩,即定期通报情况,与年度评先评优相挂钩。二是签订目标责任书。省体育局与各市(州)体育局和省体育局各直属单位、处室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工作进行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是加强督办考核。建立工作台帐,按月份、季度、年度对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办考核,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加强评价评议。制订落实《条例》科学评价体系,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代表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议,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全民健身工作中的不足。

各位领导、同志们,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体育部门实施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我省在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与先进省份相比,与建设体育强省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认真落实刘鹏局长讲话精神,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紧紧围绕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沿“长江、汉江、清江”两岸和“宜汉黄”、“黄黄”、“汉十”、“武荆”高速公路网构建七大健身走廊,兴建“武汉城市体育圈”、“鄂西生态体育圈”、“三峡旅游健身圈”、“区域性健身生活圈”等四大健身圈,推进全民健身工作深入发展,推动我省体育事业的全面进步,加快建设体育强省,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