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体育局局长李颖川:制定《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11年12月27日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是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国务院颁布的又一个国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规划。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把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北京市体育局紧紧抓住《计划》颁布的重要机遇,充分认识、准确理解和把握《计划》的重要意义和要求,抓紧制定《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努力构建首都特色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研制颁布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北京市于2010年初启动了实施计划编制工作,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相结合,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相结合,坚持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措施和保障、组织实施4个方面,提出了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8项发展目标和10项保障措施。2011年3月29日《实施计划》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4月7日以市政府名义颁布,社会反响强烈,全市体育工作者倍感振奋、倍受鼓舞。

为切实推动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积极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市体育局研制了《〈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任务分解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计划》中涉及的28家部委办局、16个区县政府及体育局的任务。9月22日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市体育局也将《实施计划》任务进一步细化到局系统相关处室和单位,并于年底前完成工作实施方案。

目前,各区县正在积极研制本区县实施计划,已有4个区政府正式印发了实施计划,12个区县的实施计划已报政府审批。

二、加强社会管理,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三纳入”的要求,在三纳入基础上向多纳入拓展,连续10年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市政府办实事项目;同时,纳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北京市农村工作发展规划》、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等14个方面。全民健身工作已成为政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 2004年,我们提出了体育生活化理念,经过试点,将理念提升并研制成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标准,标准涵括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全部内容,经过5年的创建和推广已取得成效。在研制《规划纲要》过程中,市体局努力争取将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标准纳入其中,作为社会服务、发展社会事业的主要指标,作为《指导目录》和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主要内容,从而发挥了体育在推动社会建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规划纲要》采取政府主导,多部门分计划、分步骤、分批次共同推进的方式,使全民健身工作真正体现了社会的管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每个社区投入5万元经费,到2015年,全市2717个社区将全部达到体育生活化社区标准,实现社我局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全覆盖。 体育社团组织被列入《规划纲要》中,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组成部分,旨在引导体育社团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激发创造活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相互联系以及本领域社会组织搭建平台。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争取市财政局、市社工委、市民政局等每年项目活动经费近300万元,解决社团发展中的经费问题;利用体育产业引导资金750万元,扶持17个市级体育社团,组建经营实体,创建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建立培训基地,探索出多种社团实体化发展道路,形成政府倡导、社会支持、独立运营、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体育社团全面发展。

三、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东城区承担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和国家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试点工作。按照总局示范工作要求,本着突出区域特色、面向全市、服务全国、先行先试的原则,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围绕《东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五保障”(组织、场地、社区、活动、人员保障),“五覆盖”(职工、青少年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老年人群全覆盖)及建设一刻钟体育健身圈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建立学校(单位)体育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长效机制,创建开展“一街一品”全民健身活动共10项工作计划,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围绕创建国家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试点工作,为加快推进群众体育科学化进程,东城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体质检测站及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近40000份市民健康档案,常年对区级50家单位进行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的追踪服务。重点探索科学健身指导、运动健身项目推广工作长效机制。针对市民体质存在的问题,选拔培训一批幼儿园保健医生、学校体育教师、工会专职体育干部以及区业余体校、体育科研所、体育院系等有体育特长和研究能力的人员,为不同人群进行体质研究和科学健身指导,使市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影响力

全民健身活动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北京市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已有10余项,2011年又创建了突出区域特色、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11项“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有效推动了区县政府落实《实施计划》,切实履行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将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全民健身发展的动力。调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力量,创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群众体育国际品牌赛事活动。在总局相关项目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加强与世界花式撞球运动联盟、国际徒步联盟、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国际桥牌联合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合作,选择具有国际水平的项目,吸引国际高水平队伍汇聚。举办了2011年世界9球北京公开赛、第二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国际体育舞蹈中国公开赛、世界桥牌女子精英赛等10项国际品牌赛事,促进了区域经济、文化、旅游发展,拓宽了国际交流渠道,赛事组织水平得到国际体育组织的充分肯定,提升了首都国际形象。

五、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功能

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北京市在总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创建了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基地,基地规模大,项目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环境优美。力求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活动组织与设施建设相结合,体育组织与场地设施建设相结合,建设机制与运行机制相结合。围绕十大示范作用,推动园区资源和功能利用最大化,将其打造成为市民日常体育健身基地、假日健身休闲基地、大型群体竞赛及活动基地、体育协会活动基地、青少年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基地、体育文化及科学健身知识宣传基地、国际群体活动交流基地等。目前,基地高效运转,使用率非常高,深受广大市民喜爱,成为北京市民日常健身和假日休闲首选之地。

六、加强健身队伍建设,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体育骨干队伍建设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方面。2011年,北京市新培训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5457人,目前已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44427人,已逐步覆盖到全民健身设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生活化社区、各级体育协会、健身气功站点、晨晚练辅导站。为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2011年8月8日成立了北京市体育志愿者联合会,成为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体育志愿者联合会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吸纳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招募体育运动爱好者、热心体育公益的各界人士,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中,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将认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切实履行好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光荣使命,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做出新的贡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