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发言全文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发言    

切实深化体教结合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  李毓毅
2012年12月26日

    体教结合是由来已久的话题,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当前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上海体教结合工作起步较早,1999年就率先在全国进行了探索。2012年以来,我们更是在深化、深入、深度结合上下功夫,把体教结合工作作为履行政府职责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上海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加以推进,努力开创上海体教结合工作的崭新局面。

    一、明确责任,深化认识
    体育运动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敢于竞争、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品格和意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教育部门来说,如何增强体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对体育部门来说,如何探索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这是体育和教育部门面对的共同命题。上海体教结合正是顺应了这样一种现实需求,体育、教育双方共同深入研讨,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上形成共识,在培养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上形成共识,在优秀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从校园走出来上形成共识。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下发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准确把握时机,迅速行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2012年2月,上海召开了由市委副书记、分管体育和教育的两位副市长参加的全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并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体教结合工作是教育和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抓手,确定了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阵地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体育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网络基本形成、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七大工作目标,规定了体育、教育部门各自承担的八项工作任务,从全市战略层面部署和推进体教结合工作。
    会议的召开和文件的下发,突破了传统的将体教结合作为一般工作来对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而是作为提高上海学生健康水平和促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推动力,加快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从重评价引导向重服务指导、从重个别尖子向重人才群体、从重资源共享向重资源优化的转变。
    二、创新机制,深入推进
    上海深化体教结合工作涵盖了体育和教育的各个方面,既有学校体育课质量的检查,也有对体育教师和业训教练员素质的培训提高;既有对运动员文化教学的加强,也有将高水平运动队办到学校的探索;既有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开放的内容,也有学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的标准;既有专项经费的投入,也有对体育系统体校硬件设施的规划和改造,是对上海教育、体育工作水平全方位、综合性的检验和创新。通过抓试点、抓典型、抓示范,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夯实体育后备人才根基等方面强力推进,形成了八大机制。
    (一)组织领导机制
    调整补充了市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教育、体育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教育、体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由教育、体育部门一把手为主任的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沟通联系,共同做好体育项目设点布局、经费投入、招生升学及重大赛事活动的安排等工作,增强工作合力。全市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二)经费投入机制
   市和区县层面都加大了对体教结合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2012年,市级体教结合专项工作经费共计投入3000万元,其中,市体育局投入1000万元,市教委投入2000万元。与此同时,全市各区县也建立了体教结合专项资金,为推动体教结合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三)教育援体机制
    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逐步将体育学校纳入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上海市教委将两所市级体校纳入教委设立的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对郊区薄弱学校的托管项目,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为两所体校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各类体校文化教师与普通中小学文化教师一样,工资实行同一系数,实现同工同酬。
    (四)教师培训机制
    着力实施学校从事课余训练体育教师培训计划,以足球“一条龙”培养体系为试点,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并将培训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课时计划,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技能和业务水平。2012年,体育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共培训体育教师1000余名;教育部门开展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人人达标,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同时,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真正有体育专长的、优秀的人才加盟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
    (五)开门办训机制
    体育部门主动为教育部门服务,帮助其组队参加中运会、大运会及其国际赛事。教育部门主动要求承办高水平运动队,体育部门陆续将击剑、冰壶等项目由符合条件的高校来承办。积极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推进校园足球“一条龙”建设,带动中小学开展课余训练,形成金字塔型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足球联盟共有15所大学、35所高中、78所初中、113所小学组成,全市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已全面展开。
    (六)双跟联动机制
    实施文化教师跟训、业训教练跟课制度,使文化课教师的责任心增强,上课实效提升。双休日、寒暑假举办文化学习班,集中开展文化学习;一些文化课老师主动见缝插针,对优秀运动员进行个性化教学,送教上门、赛前赛后补课成为常态。部分区县在运动员下午训练后,统一安排晚饭后进行集中补课,文化课成绩迅速提高,受到学生及家长欢迎,一些家长主动要求将子女送到体校。市体育局还积极组织优秀运动员、选派专业教练员进校园,目前已有姚明、徐莉佳等优秀运动员和市、区两个层面474名专业教练进到校园,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七)竞赛激励机制
    体育、教育双方共同主办上海市学生运动会,并将各学校的校运会作为一级赛事,全市参加市级比赛人数为19314人,参加区县校运会比赛人数达604910人。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系列比赛,2012年十项系列赛历时9个月,参赛运动员8055名,比去年增加了15%。深入推进青少年人人运动、学会游泳工作,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等级证书;全市四年级以上学生基本实现人人会游泳,掌握了体育基本技能。
    (八)督导述职机制
    2012年以来,上海市体育局、市教委依照法律法规共同组织开展了对全市17个区县136所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专项调研,主要领导亲自参与,与学校校长、体育教师深入进行沟通研讨,积极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基本确保体育课时的落实。市教委努力对体育课进行改革,提出义务制教育阶段体育课多样化、高中体育课专项化、大学公共体育课专业化,并在17所高中进行了试点,努力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市政府加大对区县体教结合工作检查力度,各区县分管领导年底要向市政府作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专门述职。
    三、立足长远,深度融合
    体教结合工作任重道远,头绪繁多,需要众多方面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上海在具体实践探索中,仍然要坚持深度融合。
    一是坚持将形成共识作为深化体教结合工作的首要前提。体教结合不是体教两家的简单结合,各司其职,而是在共同育人这个目标下,体教两家紧密联合,深度结合,交叉融合,从体教两台戏、各唱各的调向同谱一首曲、同唱一台戏转变,真正做到问题共同解决、计划共同制定、政策共同研究、成果共同享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换位思考,聚焦共同点。体育部门要主动打破自我封闭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改变行业办体育的旧思路;教育部门也要不断增强运动员也是适龄学生的观念,不仅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样也要培养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
    二是坚持将项目导向作为深化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抓手。体教结合重在结合,难在结合,必须要以创新的精神、改革的思路、有力的举措突破一些体育和教育之间结合不够的问题。要坚持 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项目导向,贴近学生、贴近家长、贴近学校,其中项目导向是将体教结合各项重点难点工作落到实处的主要载体,如体育教师培训、阳光体育大联赛、学校体育评估督导、学生业余训练功能区和“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建设等,实行项目化分类分层分级实施。
    三是坚持将资源优化作为深化体教结合工作的核心环节。体育系统拥有专业水平的教练员、先进的体育设施、发现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经验、丰富的体育竞赛资源等优势;教育系统有优质的师资力量、高水平的教学、深厚的科研水平,以及招生政策等优势,而且教育系统本身也拥有一定的体育资源。双方的优质资源,要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宽的胸襟,推进资源的优化利用,从而使体教结合工作富有效率、效益和活力,真正实现从普通学校走出不普通的体育人,影响更多的普通人爱上体育、享受体育,真正造就出道德修养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的青少年体育人才。
    体教结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保证上海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将继续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攻坚克难的决心、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努力推动体教结合工作取得新突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