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为根本创办市民运动会
努力推进上海体育创新转型发展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
2013年12月24日
上海市体育局按照市委、市府“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体育总局关于全民健身事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以“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为方向,2012年创办了“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目标”的第一届市民运动会,被老百姓称之为“我们的奥运会”。市民运动会,市以民为本,民以市为荣,实现了全民参与、全民健身新的飞跃,取得了圆满成功,被列为2012年上海十大新闻中的第四项。
一、基本概况
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于2012年6月10日开幕,11月16日闭幕,历时160天,共设50个大项,2399个小项,举办各类各级赛事活动3812场,最终有102个代表团6312944人次参与。市民运动会闭幕当日,《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分别用12个和7个版面刊登了市民运动会所有竞赛项目前6名的成绩和记录,留下了市民参与运动会的历史足迹。作为一届具有开创性的市民运动会,它有四个特点:
一是在市民的概念上不设条件。运动会的参与对象是全体上海市民。凡在本市工作、学习和居住的所有人员都可以参加市民运动会,包括外国人、进城务工人员,甚至是来上海短暂工作、学习的人士。
二是具体设项上不求正规。所有设置的小项都要求降低门槛,亲民便民,快乐参与。譬如篮球,不仅有一人的投篮比赛,还有两人篮球、三人篮球赛;又如7分制羽毛球赛等,让各项比赛搞得更加丰富有趣。
三是不设金牌榜,改设排行榜。组委会每月向社会公布一次竞赛排行榜。排行榜显示的是各代表团组织二、三级赛事的量化动态,以及参加一级赛事的基本情况。在竞赛之外又设了一个活动信息榜。每月两榜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主要报刊上刊发,在全市和各代表团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四是奖励形式创新,鼓励市民健身。组委会对获得成绩的市民发放免费的2013年健身卡,此卡可在本年度内全市71家体育场馆健身。组委会还对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分别颁发以民生、民乐、民众命名的奖牌、奖杯、奖章。把获得50个大项、2399个小项名次的市民全部刊登在《新民晚报》和《文汇报》上,激发了市民的荣誉感。
二、具体做法
(一)准确定位,整体谋划
2010年,上海市第14届市运会办得很成功,但仅2万余人参加,市民觉得不满足。经过调研,市体育局根据广大市民的需求,决定在保留市运会的同时,创办一个市民都能参与的“草根”运动会。2011年底,市体育局向市政府请示,很快得到了批准。由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和市体育总会作为市民运动会的主办单位,每4年举办一届,每隔两年与市运会交错举办。在决定创办市民运动会时,我们就意识到,市民运动会不是第二个市运会。办市运会目的是培育竞技体育人才,夯实壮大青少年竞技队伍;而市民运动会与市运会的最大区别就在“民”字上。民就是民生,我们将办会宗旨定位在“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上;民就是民众,我们在办会理念上提出了“大众化、多样化、社会化”的要求;民就是民乐,我们办会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市民身体素质,提高体育健身人口,提高社会参与程度”。
(二)创新赛制,以赛为主
既然市民运动会是运动会,就应有别于一般的群体活动,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竞赛。为此,我们提出“市民参与,竞赛为本,上海水平”的运动会本色。一是实行三级赛制。赛事自下而上,街镇基层为三级,区县为二级,最后集中参加市一级决赛,基本形成了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高潮的火爆场面。二是设立达标、等级、段位赛制。市民运动会在棋牌、武术、田径、游泳等30个项目中开展达标赛和段位、等级的认定。如游泳达标赛是在市内几十家指定游泳馆里进行,在泳池中辟有一条专门的达标泳道,配有专门的裁判,市民随时可以报名参赛,获得业余等级成绩就发证书。三是创新比赛形式。市民运动会出现了不少创新的比赛形式。如体育与科技结合的虚拟运动会,与网络结合的棋牌赛“欢乐三打一”,源自于“草根”的擂台赛“谁来当擂主”。还有“大篷车”型的流动比赛,把比赛送到市民身边,让市民感到总有一项赛事适合我。
(三)全面发动,广泛动员
市民运动会在参赛报名上,为了方便市民报名,开设了定点报名、网络报名、现场报名等几种形式,最多时全市有300多个报名点接受市民报名。除了社区发动外,我们注重通过工青妇、市级机关工会等工作体系,通过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推动“困难人群”参与锻炼上取得突破。除了学生和普通市民外,职工大联赛、各类企业运动会广泛开展,热点不断。市民运动会的参与者中,中青年占了近四成。其中,39个产业集团的30余万人次职工、机关事业单位近11万人次干部职工参赛,仅第九套广播操比赛就有1万支队伍20万人参加。
(四)多方参与,开门办赛
坚持“政府主导、条块合作、社会互动、市民参与”的工作原则,借助各委办局、社会团体、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楼宇管委会等各种力量,把赛场从场馆搬到弄堂里、社区公共运动场、百姓健身房;把比赛送到商场、菜场、车间、楼宇、军营、学校、监狱、工地、沙滩、马路上,形成社会协助机制和体育社会化新效应。市民运动会的办赛主体下沉,社区基层、企事业单位和协会都成为运动会的办赛主体,锻炼了基层办赛、组织能力,培养了一批体育骨干。传统的媒体在发挥宣传功能之外,也成为了市民运动会的承办单位。广播体操大赛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频率承办,虚拟运动会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发起举办。这些新兴社会力量的加入为市民运动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宣传助力,舆论升华
市民运动会的媒体宣传,呈现出立体化全覆盖、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声势。据统计,全国各大媒体在2012年2-11月期间,共刊发市民运动会图文报道600余篇,近46万字;广播电视播出相关新闻140余条,报道累计时长近2小时;国内许多网站纷纷转载,通过百度网搜索市民运动会的各类信息达到447万条。同时,利用新媒体开拓宣传途径,开发和整合利用市民运动会官方网站等网络载体,与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上海发布”有效互动,开展市民运动会“微访谈”,开通965365上海体育公共服务热线等,加强沟通互动、增强宣传效果、渲染良好氛围。
三、几点体会
市民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既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又在我们的预料之外。预料之中的是我们原先的创意和设计,我们想做的一些事情,都基本实现了。预料之外就是,市民运动会的同城效应和社会反响之强烈出乎我们所想。一时间,在上海市民中,市民运动会成了一个热议话题。在市民运动会的影响下,2013年上海文化系统创办了市民文化节。
通过对市民运动会的总结,我们有四点体会:
(一)践行了城市的体育民生
体育民生,是体育层面的人民生计,是体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所在。市民运动会正是对政府关注体育民生,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市民运动会留下的财富,是老百姓展现出来的健身热情、需求和健身人群所凝聚的巨大力量,体育生活化正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常态。
(二)放大了体育的文化内涵
市民运动会征集了标志、吉祥物、会歌,制作了电视宣传片、徽章,规范了市民运动会赛事活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模板,宣传推广效果极佳。吉祥物“康康”和会歌《快乐健身歌》在市民中的知晓度和传唱率日渐上升,俨然成为市民运动会的形象代表。伦敦奥运会期间,现代奥运会的发源地英国文洛克小镇的奥林匹亚协会在获知上海举办市民运动会后,诚挚地送上祝福:“祝福你们每个人好运,享受体育的快乐”。市民运动会成了奥运期间市民体验奥运文化,宣泄体育激情的有效载体。
(三)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市民运动会把健康生活和幸福感联系起来,对提升市民的身体健康指数,提高市民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公平感,提升社区生活的愉悦感、增进邻里和谐、激发企业职工的自豪感、和谐劳动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正逐渐成为上海市民的幸福源泉。比如,以往每到夏天都会有市民投诉游泳场所收费太贵,这次我们在每个公共游泳场所开辟游泳达标专用道,市民可以免费来参加达标活动,参与积极性很高,矛盾也少了。有市民说,“世博会让我们认识了世界,市民运动会让我们认识了自己。”
(四)拓展了社会的公共资源
市民运动会的举办不光带动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单项协会等体育组织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体育骨干和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的成长,也带动了百姓健身工程项目等设施的建设,盘活了社区公共体育资源,提高了社区公共运动场的利用率和学校、企业体育场地的开放率,以往难进的场地、难开的大门都对市民敞开了。同时还带动了广大市民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突破了职工体育发展的空间,开阔了办赛者的思路。
市民运动会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体育健身热情,营造了良好的体育大环境,大大推进了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了社会和谐,为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贡献。然而,在整个办赛过程中,也反映出能力不足和创新不够的状况,以及工作的缺陷和遗憾。要办好一个能让全体市民参与和满意的运动会,处处充满着挑战。从2013年起,我们在两届市民运动会之间通过举办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固化市民运动会中最受老百姓欢迎的10项赛事,以“美丽上海、人人运动、幸福生活”为主题,办赛突出“政府办实事,协会办赛事,媒体讲故事”,着重打造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的联赛平台。2013年有近110万市民参与,在提升市民身体素质的同时,体育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一种自觉的、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