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4864号(文体宣传类448号)提案答复的函

杨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国际体育规则运用与法律保障,助力我国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熟悉了解并掌握国际体育规则有助于我们的运动员、教练员及时准确调整并迅速适应新的规则变化,提高得分几率,在面对裁判判罚争议时充分利用申诉渠道、有力争取权利,也有助于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纠纷时准确运用相关规则、国际组织规定和国际体育仲裁等程序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您提出的相关建议针对性强、价值高,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国际赛事提供有力支撑,对保护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的权益、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提升应对能力”的建议

2024年,为及时、公正解决体育纠纷,体育总局贯彻落实新修订《体育法》的有关要求,推动成立体育仲裁中心。体育仲裁中心作为总局的直属事业单位,承担接收仲裁申请、组织仲裁案件审理、参与制定实施仲裁制度、对接国际仲裁机构等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日常事务性工作,为积极推进体育纠纷解决机制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提供了组织保障。体育仲裁中心专门设置理论研究处,负责研究体育和仲裁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汇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完善体育仲裁规则及配套制度规则、研究体育仲裁调解规则及配套制度规则、研究国内外体育组织、仲裁机构的相关规则等任务,未来将更加注重跟踪搜集国际体育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进行实时研判分析,为应对体育赛事纠纷做好准备。

二、关于“专业人才培养与辅助”的建议

近年来,体育总局系统谋划体育法治人才工作,加强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体育总局通过开展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员培训班、后备人员培训班等系列培训,促进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员和后备人员了解有关方针政策、熟悉国际体育组织特点,提升履职能力,努力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复合型国际体育组织人才。选派“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教练员出国培训,促进教练员等体育人才熟悉国际规则。北京体育大学就专业人才培养开展了多项工作,实施精英裁判员培养计划,打造“专业运动员+国际裁判”双向培养,与国际体育组织、项目中心(协会)等合作开发裁判认证课程,优化裁判员职业发展,引入智能化裁判员管理,推动体育竞赛的公平性与专业性。

三、关于“强化国际体育仲裁应对”的建议

体育仲裁中心承担宣传体育仲裁相关理念和知识的任务,一方面积极打造国内多元体育纠纷争议平台,另一方面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与国际体育仲裁院进行互联互通,沟通交流,着力推进体育仲裁事业发展。按照《体育总局人事司关于规范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机构设置的通知》,及时开展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设置备案工作,支持各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调整优化机构设置,不断提升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妥善应对国际体育仲裁。

四、关于“加强后备力量”的建议

《体育强国建设人才规划(2023—2035年)》提出“注重培养涉外体育法治人才,有效应对‘长臂管辖’,切实维护国家利益。抓紧培养体育仲裁人才,提升化解体育纠纷的能力与水平”,为统筹力量发展壮大体育法治人才队伍提供了政策依据。北京体育大学构建体育规则课程体系,创新增设法学(CAS仲裁规则)、国际关系(体育外交)、心理学(裁判决策心理)等学科,开设“国际体育规则解析”必修课,联合国际体育组织建立“规则更新-案例模拟-判罚复盘”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创建体育规则数字实验室。体育仲裁中心将与各高校积极开展沟通交流,共同推动设立相关课程和专业,共筑涉外体育法律人才基石,打造一支既懂体育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体育法学人才队伍。

下一步,体育总局将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服务保障力度,持续提升运动员、教练员对国际体育规则的了解和掌握,不断增强我国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为国家队参加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提供有力支持。

感谢您对体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体育总局

2025年6月26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