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3265号(教育事业类325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强化体育教育工作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体育总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将青少年作为全民健身的重点人群,把青少年体育作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基础性工程来抓。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全社会对体育育人功能的认识

(一)以修订《体育法》为契机,依法保障体育课时。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新修订《体育法》填补了青少年体育法律体系的空白,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在立法层面得以明确。新修订《体育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不被“打折”、不被替代、不沦为简单的“游戏课”成为依法治理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

(二)开展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普及,培养青少年良好体育健康行为习惯。体育总局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突出健康问题,实施青少年“健康包”,向高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征集“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等方面科学健身作品,经科学论证后有序推出。组织专家创编了“近视防控操”“爱眼操”“脊柱健康操”等方法广泛推广,先后编写出版《青少年居家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儿童青少年运动健康促进科普问答》《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南》等11册图书。

(三)举办有影响力的主题健身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2021年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等六部门,以“奔跑吧·少年”为主题,开展面向全体儿童青少年,覆盖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常态化主题健身活动。通过科学健身指导、运动技能培训、体质测评、体育运动项目展演与体验、健康技能展示等形式将青少年科学健身贯穿课内课外,促进儿童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21年全国共有超过1800万青少年参加“奔跑吧·少年”活动,主题健身活动增加亲子体育项目、引入体育明星互动,让广大青少年从“参与”到“兴趣”,再到“形成意识”直至“养成良好习惯”。

同时,体育总局、中宣部和教育部等部门紧密合作,加大青少年体育领域的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家校联动的体质健康管理意识,提升青少年科学健身活动效果,在广大青少年、教师、教练、家长等相关群体中,宣传科学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和体育精神,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舆论氛围。2021年体育总局围绕“科学减脂”“体姿改善”“近视防控”和“心理健康”等专题,与新媒体推广平台展开合作,通过网络短视频、电视大屏、网络直播等形式传授科学健身知识,总观看阅读量超过1.25亿人次。

二、完善制度设计,推进体育科目纳入学业水平考试政策落地

(一)做好体育科目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的顶层设计。2020年8月,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要求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2022年新修订《体育法》新增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国家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考核机制。

(二)指导各地推进中考体育改革政策落地。根据体教融合文件精神和学校体育工作相关要求,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推动落实体育科目纳入学业水平考试政策。云南省2019年发布新的中考改革政策,将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并列为100分。河南省2021年正式宣布从2024年起,中考体育分值由目前的70分提高到100分。北京市教委2021年发布了《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提出中考体育成绩由过去的30分提高到70分。江苏省2021年发布政策,中考体育成绩权重由过去不低于中考成绩总分的5%,到2025年提升至10%以上。随着2023年1月新修订《体育法》的正式施行,中考体育改革将不断深入,体育考核项目覆盖度、体育评测频次和体育成绩权重也将在总体上保持上升趋势。

三、提高课内课外体育服务水平,推动“体教融合”普及普惠

(一)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实施学校体育多元立体评价。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将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每年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和体质健康抽测复核工作。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要求,积极推动各地学校体育工作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挂钩,与学生的综合评价、升学挂钩,推动实施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学校体育多元立体化评价。

(二)“双减”结合“双进”,提高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为促进“双减”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整合体育和教育优势资源,支持学校高质量开展体育课后服务,2022年体育总局、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引导支持体校、体育俱乐部等专业力量进入校园开展课后体育服务。各级体育部门将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帮助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遴选推荐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按照“双向选择”原则,进校园开展学校体育课后服务。

(三)开展公益性普惠性体教融合体育服务。2021年体育总局启动“体教融合走基层”活动,对接高校和贫困区县,遴选35名优秀师生组成体育支教团,以指导帮助学校上好体育课、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训练和活动指导,受益学生220多万人次。为缓解农村学生课外活动辅导员队伍薄弱状况,体育总局、中央文明办实施“圆梦工程”未成年人体育志愿服务,开展农村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育志愿者培训等活动,覆盖50个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县。

“少年强则国强”,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国家体育强国战略实现就有保障。体育总局将继续和中宣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深入合作,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制度体系,着力解决关系青少年体育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梳理关键环节,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贯彻落实体教融合和“双减”意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