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053号(医疗体育类440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加强优秀武术运动员可持续培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育总局高度重视武术项目发展,积极推进优秀武术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进校园武术教育,探索课程内容改革。近年来,体育总局会同教育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完善运动员技术等级授予标准,增加武术赛事,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武术运动。体育总局设置了《武术套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武术散打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019至2020年全国共授予了11.4万人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其中授予8420人武术(套路、散打)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授予人数仅次于田径、游泳、篮球项目。现行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中规定,在全国运动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等重大赛事中取得相应成绩的,可申请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下一步,体育总局将在新修订的《武术套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武术散打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适当增加全国大学生、中学生比赛,为青少年创造更多参赛机会,促进武术项目可持续发展。
二是统筹规范武术竞赛差异化,建立优秀运动员竞赛培养体系。为防止“一刀切”现象的出现,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简称武术中心)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区域性差异和文化认同差异,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原则,深化武术竞赛规则改革,完善武术赛事体系建设,为人民办武术,办人民满意的武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让更多优秀武术运动员脱颖而出。同时,深化武术“放管服”改革,依法依规加强对武术赛事活动的组织领导、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全方位推进武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推进体教融合向纵深发展,推进校园武术课程设置和推广。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任务。2020年,体育总局会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体教融合的理念、目标和实施路径,构建了新时代体教融合发展模式。武术中心将与教育部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构建“武术段位制”进校园优学升学体制,进一步做好“武术段位制”顶层设计,力争明确段位等级与加分升学的评定标准,大力推进武术进校园,保障武术人才的可持续培养。
四是进一步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体育总局、教育部2017年发布《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推动国家和地方惠及青少年训练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各级体育和各训练单位主要负责人工作业绩考评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多省市出台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输送跟踪奖、输送成果奖等配套奖励的实施办法。部分省市财政也设立了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支持体育后备人才持续培养工作。今后,体育总局在开展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工作中,将体校、学校和社会组织纳入评选范围,科学设置评定标准,调动更多单位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感谢您对体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