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800号建议的答复

霍启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共建体育湾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粤港澳同根同源、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活动,积累了办赛经验,培育了办赛人才,为共建体育大湾区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至21日在粤港澳三地举办。全运会首次来到香港、澳门举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对体育事业发展、体育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香港、澳门特区的亲切关怀。粤港澳共同举办十五运,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也是体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举措。如您在建议中所提,以十五运为契机推动体育湾区建设,将增强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内生动力,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提供中国范式和中国经验,为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开创“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增添体育助力。

关于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体育特色城市事,体育总局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推动体育特色城市和特色地区建设。发布《户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等文件和政策措施,明确支持大湾区发展帆船、冲浪、海钓、潜水等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打造华南户外运动休闲区。支持广东立足各地市优势,因地制宜挖掘体育资源,举办富有特色的赛事活动,形成了东莞篮球、江门排球、佛山龙舟、珠海网球等“一地一品”、“一地多品”的发展局面,为建设湾区体育特色城市树立典型标杆,提供可借鉴经验,推动打造大湾区“一城一特色”的体育生态链,努力构建以赛兴城、以体兴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关于引育并举共同打造品牌体育赛事,体育总局鼓励大湾区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用好十五运赛事遗产,落实《粤港澳体育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指导网球、排球、羽毛球、棒球、足球、篮球、赛艇、帆船帆板等项目中心和协会积极在粤港澳举办赛事活动,支持三地联合或单独申办举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活动。用好粤港澳自然、历史及文化资源,发展帆船、冲浪、潜水等滨海体育项目,创新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低空运动,继承发展龙狮、龙舟、武术项目,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发展“盛事经济”、打造“盛事之都”,推动澳门特区适度多元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湾区体育赛事名片。

关于奋勇争先建立区域协同备战体系事,体育总局积极指导有关项目中心、协会会同粤港澳三地赛区,全力做好筹备办赛工作。支持港澳运动员赴广东赛区场馆进行适应性训练、广东高水平运动队提前赴港澳赛区场馆进行适应性训练。承诺内地体育场馆设施向港澳运动员全面开放、资源全面共享,港澳运动员享受国家队同等待遇。支持广东牵头建立粤港澳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引进或交换制度,整合“训、科、医、教、服”资源,强化粤港澳三地协同备战训练战略合作,构建区域协同备战项目全方位保障体系,实现内地与港澳竞技实力共同提升。

关于优化环境大力发展体育总部经济事,体育总局重视发挥广东改革开放门户和港澳“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区位优势、对外开放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支持港澳人士担任国际体育组织职务,鼓励港澳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治理。未来体育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和三地,配合大湾区整体发展战略,支持大湾区吸引国际体育组织、知名体育企业和研究机构总部落户,提升大湾区在世界体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于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国际体育人才高地事,体育总局支持大湾区引进国际体育教育资源,聚集国际国内优秀体育人才,允许港澳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广东及内地体育科研项目,欢迎港澳高校到内地合作办学,共建体育优势学科、体育高校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新材料等现代科技在体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支持体育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及体育创新平台在粤港澳布局,探索共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综合施策、积极布局,努力将大湾区打造成为高水平国际体育人才高地。

感谢您对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体育总局

2025年7月11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