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776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推进乡村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体育总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充分发挥体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农村体育工作,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发展。

一、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

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建设;促进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广泛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主题示范活动;推动农民等重点人群开展健身活动。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农民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新农民体育宣传工作。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少数民族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赛事、健身指导、健身文化。体育总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印发《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各级政府在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兜底保障责任,对在行政村举办群众健身活动和比赛提出要求。目前,体育总局正在研究起草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坚持以体育助力乡村建设、以体育赋能农业发展、以体育促进农民健康、以体育丰富乡村文化,推动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二、支持地方加强乡村健身设施建设

近年来,体育总局以支持农村加强公共健身设施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改善农村体育健身环境。

一是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2006年起,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始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支持广大农村地区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台、室外健身器材等健身设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目前已基本实现全国行政村全覆盖。

二是实施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乡镇/街道项目,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利用中央资金,每年投资支持未配备全民健身场地器材的1000个乡镇街道补齐短板。2021、2022年,已支持包括重庆、陕西、甘肃等西部省区在内2000个脱贫县的乡镇/街道配置全民健身场地器材。

三是规范公共场所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2022年,体育总局会同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加强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的意见》,从加快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面梳理排查器材配建管理、规范器材配建管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等四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推动包括农村在内的各地公共健身设施配建管理工作更规范、服务更便民。

四是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广大城乡居民开放。2022年,体育总局会同财政部修订印发《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不再以场馆规模和座位数量作为补助“门槛”,将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上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纳入补助范围,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三、支持在农村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加强对农民的科学健身指导

近年来,乡村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体育总局以全运会及“我要上全运暨社区运动会”为牵引,在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足球、篮球、气排球等集体项目及广场舞、广播体操、健身气功、太极拳等展演项目设置农村乡镇组,通过为农村乡镇群众参赛单独设置组别,推动基层举办赛事,动员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农村优秀体育赛事典型不断涌现,贵州省体育局主办的“美丽乡村篮球赛”(即“村BA”)火爆全网。此类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农民篮球赛、农民运动会等乡村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在各地农村屡见不鲜。

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大部分省(区、市)和自治州、自治县也定期举办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因地制宜设立竞赛项目。各省(区)在民族院校、民族乡村设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当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比如内蒙古各地普遍开展的“那达慕”大会,赛马、博克、射箭轮番上阵。广西、海南等地的民族节日“三月三”活动中,板鞋竞速、髙脚竞速、抢花炮、珍珠球、押加、射弩、陀螺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精彩纷呈。2013年,国家民委组织专家编创了民族健身操,将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与健身操相结合,创新了民族体育形式,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北京市举办的“北京市民族健身操舞大赛”,参赛者来自学校、社区,年龄跨度从3岁到65岁。全国各地也纷纷组织了省、州、县等不同范围的民族健身操比赛。湖北省还编创了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民族健身操,在全省推广。

围绕贯彻落实《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十四五”时期全面提升农民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将科学健身技能、体育指导管理、乡村体育治理等方面内容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构建乡村人才培育大格局。加大培育力度,从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企业从业人员中选拔一批农民体育健身骨干,从热心乡村体育的城镇人员中发展一批农民体育积极分子,培养一批有情怀、有担当、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打造一支懂体育、爱健身、会组织的农民体育工作队伍。目前,我国累计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70余万名,他们积极活跃在乡村各地,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向人民群众传授健身技能和知识,组织开展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协助维护公共体育设施。体育总局正在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以进一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升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四、加大乡村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宣传力度

体育总局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做好在乡村地区的全民健身宣传。一是充分发挥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中国体育报》、总局官网、两微一端等自有媒体的特点优势,坚持移动优先,全媒体、立体化开展宣传报道。二是充分发挥中央主要媒体平台作用,积极提供宣传报道素材,丰富报道题材和内容,满足媒体采访报道需求。组织中央媒体小分队赴乡村进行采风调研,做好专题报道,讲好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健身先进乡村、励志人物故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指导地方体育宣传部门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群众体育健身宣传,根据地域和民族特色,将乡村群众体育健身宣传与本地传统体育项目、传统节日宣传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创新农民体育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传媒方式,构建乡村体育健身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体育健身知识、赛事活动信息全方位覆盖、科学健身指导多领域拓展。用农民听得懂、看得到、学得会的方法普及健身知识和健身文化,讲好农民体育故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农民的科学健身和绿色健康意识,激发农民群众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下一步,体育总局将结合建议,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有关政策,指导推动乡村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各地增加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加大在农村地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力度,指导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区组织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