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535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建议》收悉,综合体育总局、教育部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融合’”的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在政策制度层面,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为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工作机制层面,国家建立了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单位组成,统筹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在推进落实层面,体育总局、教育部两部门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总体原则,做好体教融合各方面工作的沟通研究和贯彻落实,坚持统一体系,破除藩篱壁垒,以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措施融合等推动全面融合。

二、关于“学校和体校教学‘融合’”、“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融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合’”的建议

体校、学校和社会俱乐部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三大阵地,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三者有着不同的资源优势,在加强合作、共促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合作和拓展空间。

在推动体校改革、加强与学校合作方面,体育总局、教育部、各省(区、市)体育和教育部门正在推动有关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体育总局启动了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的试点工作,配备复合型教练员团队,支持体校以适当形式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为其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服务、师资力量等,同时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为青少年运动员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各级体育、教育部门加强协作配合,逐步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训练教学、赛事搭建、信息共享等方面积累了典型经验。

在加强学校体育项目试点方面,教育部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及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目前已遴选创建足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近3万所,遴选创建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近9000所,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近1400所,冰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近2000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近800所。下一步,教育部、体育总局将进一步研究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工作。

在发挥社会力量、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方面,国家体育总局等8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在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师资建设、丰富赛事活动、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衔接有序的训练、竞赛和培训体系,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普及体育运动技能,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教育部积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美育协同育人机制,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和体教融合要求,以足球项目为先导,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等多种方式支持校园足球发展。引入知名企业参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冬)令营活动,主动会商保险机构,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和建立面向运动员的终生保险机制。

在推进青少年体育赛事工作方面,体育总局、教育部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积极推动青少年体育赛事融合与体系设计,逐步推进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的整合,探索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省、国家)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目前,以足球为试点,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国足协就青少年足球赛事一体化设计进行了多次三方会谈。体育总局对青少年赛事作出了相关部署,要求各项目在青少年U系列赛事中设计和组织体教融合赛事,坚持“开门办赛、开放办赛”。部分项目中心(协会)分别与大、中体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各具体项目的体教融合工作。

在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方面,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和实施路径。持续推进中考体育改革,总结中考体育推行30多年来经验做法,进一步激发师生校家社各方主体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积极性。积极探索高考体育改革,2020年起,在强基计划招生考试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增设体育项目测试,并将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成立课题组,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下一步,教育系统将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关于“体育教师选拔和教练员培养‘融合’”的建议

高水平、专业化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在教练员培养方面,体育总局青少司积极实施《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人才教育培训规划(2018—2022)》,对全国各级各类体校约2.2万名教练员轮训一遍,通过通识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促进教练员队伍更新训练理念、提升执教水平、培养国际视野。体育总局科教司推进做好各级教练员的岗位培训相关工作,尤其是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覆盖面,为优秀运动员进入体育教师行列提供支持。体育总局各项目中心(协会)、各省(区、市)体育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教练员、裁判员及体育相关人员的专项培训,主动为教育部门提供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体育总局人事司积极推动退役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工作,会同教育部为退役运动员考取教师资格证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举办全国退役运动员考取教师资格培训班、资助各地举办培训班,为有意愿考取教师资格的退役运动员提供专门培训;积极协调相关部委,推动在大中小学建立教练员岗位有关工作,为教练员、运动员补充学校体育工作力量争取政策支持。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育部通过免费师范生计划、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渠道,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了1万多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和10万多名中西部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骨干教师,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水平。截至2020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队伍总数突破70万人,体育教师学历水平明显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已得到社会认可和肯定。

下一步,体育总局将继续与教育部加强沟通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研究政策,加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岗位培训、人员交流,推动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教育,助力青少年体育更全面、更专业化发展。教育部将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新标准,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积极推动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督促各地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鼓励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3年行动计划,争取纳入本地区“十四五”规划。

四、关于“学校场馆和公共场馆‘融合’”的建议

2015年以来,体育总局会同财政部持续安排中央资金支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每年支持1200—1400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并在官网等平台公布了中央财政资金补助的大型体育场馆名单,动员社会力量监督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2021年,体育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21年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督促各地场馆结合自身情况,为学生人群提供更优惠服务。同时,指导各地场馆充分吸引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到场馆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滑冰等项目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和培训,并与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服务的场地名称、服务时段、收费标准等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鼓励地方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教育部积极会同体育总局指导地方将公共体育设施尽可能建在学校或学校周边,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同时,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改造,指导地方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中小学对校园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新建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规划设计时,创造向社会开放的条件。当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积极推进校园足球场地等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

下一步,体育总局将继续指导各地做好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学校和学生开放工作,加强与教育部协作配合,推动学校场馆和公共场馆“融合”。

感谢您对体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