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314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要从娃娃抓起的建议》收悉,您的建议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安排专门部门进行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体育总局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广泛开展各类亲子体育活动,大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助力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建设,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一、突出家社联动示范,广泛开展各类亲子体育活动

体育总局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核心,系统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并将体育运动技能普及与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亚健康等身心健康问题干预相结合,整合各级各类儿童青少年品牌赛事活动,面向全体青少年启动了“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经常参与户外锻炼,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2021年“六·一”期间,全国28个省(区、市)举办了“奔跑吧·少年”全国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在各主会场、分会场,青少年和家长参与热情高涨,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旺盛。疫情期间,印发《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视力健康的通知》,在符合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引导儿童青少年每天坚持练习近视防控操,共有22万个家庭、75万人参与,其中20%青少年视力获得提升,70%视力没有减退。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线上亲子体育活动的通知》,创新开展线上亲子体育活动,带动242万个家庭,794.2万人参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满足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突出知识技能普及,大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

体育总局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国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普及”工作,围绕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减脂”和“改善体姿”等健康问题,通过发放科普书籍和手册、设立科学健身大讲堂、开展运动技能培训等形式,在部分省市的小学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和干预试点工作,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的长效机制。为加强儿童青少年体育科普资源库建设,丰富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成果,组织专家编写《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南》《儿童居家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儿童青少年科学锻炼手账》等系列图书,为儿童青少年量身打造了提升心肺功能、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案,图文并茂、简单易学,研发青少年90秒脊柱牵拉操与睡前脊柱放松操、近视防控操,开展近视防控操线上亲子大赛,较好地满足了儿童青少年的家庭健身需求。

三、突出师资能力提升,助力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助力学校体育工作,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体育总局通过举办全国退役运动员考取教师资格培训班、资助各地举办培训班、在大中小学建立教练员岗位等工作,为教练员、运动员补充学校体育工作力量争取政策支持。积极配合教育部面向国家级、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专项体育骨干教师持续开展培训,涵盖田径、游泳、排球、篮球、乒乓球、武术及速滑等项目,不断提高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2020年6月,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等8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并组织专家研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关标准,进一步强化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对青少年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支持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让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进入学校开展体育服务,从校内、校外两个维度引导和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

四、突出文化育人引领,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体育总局依托高校设立一批体育文化基地,开展以“奥运人语录(口述史)项目”为依托的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树立优秀运动员典型,创办“体育六艺系列活动”品牌,加大学校体育进校园的推广和运动员榜样力量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热情。积极推动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工作,在大中小学推广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三套健身气功功法,练习人数达100余万。联合中央文明办开展“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体育志愿服务工作,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冬夏令营活动,在河北、河南等9个省(区)超过60个农村地区,推广普及武术、中国象棋、中国式摔跤、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培训乡村基层教师作为志愿者,为2万余名农村未成年人提供超过14500小时的体育志愿服务,助力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

下一步,体育总局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体教融合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突出家社联动和科学健身知识普及,助力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建设,帮助儿童青少年养成科学健康生活习惯,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