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群体司副司长刘国永:全民健身的光荣与梦想
国家体育总局政府网站(www.sport.gov.cn/)12月21日推出首期“在线访谈”,主题为“中国全民健身的光荣与梦想”,受访嘉宾为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刘国永。在1个多小时的访谈时间里,刘国永“零距离”与近百名网友互动,畅谈群众体育发展。
谈全民健身示范城市
主持人:咱们首先从最新发生的事儿说起。前不久在浙江宁海举行的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全国经验交流活动上,总局群体司专门召开了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会议。请您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
刘国永: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是国家体育总局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推进《全民健身计划》落实采取的一项新措施。我们希望通过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把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通过示范城市(区)引领做一个示范和引导,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使《全民健身计划》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
主持人:现在示范城市有哪些?
刘国永:第一批在全国选了20个城市,主要是在地市一级。我们选试点城市考虑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地方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特别是群众体育工作;其次,群众体育工作在本省已经具有相当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三是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我们选择的时候通盘考虑到东、中、西部差异。有北京的东城区、广西的来宾市、陕西的宝鸡市、甘肃的嘉峪关市等,我们希望通过试点,对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谈社会体育指导员
网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有哪些内容,他们在工作中怎样为群众健身做具体的指导?
刘国永:社体指导员是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一支非常重要的骨干力量,总局刘鹏局长把这支队伍形象地比喻为全民健身的“牛鼻子”,称他们是全民健身的宣传者、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者、全民健身设施的维护者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要求社体指导员必须要经过培训,拿到资格才能上岗。因此说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名副其实的全民健身志愿者。培训的内容,根据不同级别条件要求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培训,二是技能培训。
根据“十二五”社体指导员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员管理规定的要求,未来五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大和加强培训力度,让更多的老百姓能通过社体指导员科学健身指导享受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据统计,现在全国各级社体指导员总数已超过70万,但还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健身的需求,所以首先我们要通过规划,增加不同等级社体指导员的人数;二是要提高质量,提高他们指导老百姓健身的有效性;三是要通过规划和制度建设来加强管理,更好地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做实、做细、做到位。
网友:请问能否把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选择同社体指导员队伍建设联系起来?有没有专门针对这部分人群的政策,以此吸引他们加入社体指导员的队伍中来?
刘国永:优秀运动员的转型就业问题是体育界一直以来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优秀运动员在役时,可以通过参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发挥引领作用,动员和号召更多的老百姓参加体育健身,为老百姓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发挥作用。运动员退役或转岗可以很好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结合起来,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社体指导员队伍的加强,社体指导员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社体指导员未来五年规划的实施,应该说为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首先,优秀运动员可以通过转型以后的培训,可以加入职业社体指导员队伍中,用他们的影响力和一技之长,更好地回报社会,同时也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方面,总局人力资源中心已经采取了有力措施,并取得了成效。
其次,随着社体指导员队伍的加强,下一步我们还要创新渠道为优秀运动员就业创造条件。比如,将来我们可以通过成熟的网络平台,为退役优秀运动员建立一个私人工作室,更好地给他创造条件,让他通过这样一个科技平台,通过培训和有效地信息交流更好地为就业服务、为老百姓服务。
第三,将来职业社体指导员的序列,更多还要与运动项目结合起来。国务院最近要陆续公布一些高危项目目录,这些高危项目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要有资质,而这恰恰可以为运动员转岗就业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谈全民健身宣传
网友:请您谈谈对刚刚结束的《中国体育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巡礼”报道的印象,您认为群众体育宣传要如何做?
刘国永:这位网友问的这个问题非常专业,也非常好,说明他每天都在看《中国体育报》,是我们《中国体育报》的忠实读者。“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巡礼”报道应该说是全民健身宣传工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体育系统、体育宣传工作者贯彻中央的指示,眼睛朝下看,深入基层、转变工作作风,更多地体察和了解民情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通过这次“大巡礼”,也已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把这几年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各级政府在推动全民健身工作方面的举措、经验、做法、特点、亮点,通过这种方式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有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了解,为深化全民健身宣传做了有益的探索。
最近我们听到各个省市、社会各界的一些反响,认为“大巡礼”报道这种做法非常好,我们群众体育工作者希望更多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深入一线,贴近广大老百姓,贴近实际,去挖掘全民健身的生动事例,通过全民健身大巡礼这种方式,进一步深化对体育的认识,推动群众体育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谈全民健身活动形式
主持人:现在有些全民健身活动讲规模、求声势,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今后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方向应是什么样?
刘国永:近年来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这是现实的写照。特别在国务院出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后,很需要通过规模化的活动扩大全民健身的影响,因此说在《纲要》实施这15年中,给大家印象很深的是健身活动的启动仪式、全民健身的万人展示等。从推动和宣传全民健身来讲,这种形式有其特殊作用,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要从更高的层次、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把全民健身作为百姓权利来保障,特别是要推动全民健身的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进程,单一靠展示性、示范性、表演性的活动就不是一个方向。
我们提倡的全民健身活动应该是亲民、便民、利民的,我们提倡每一个老百姓能够学会一项运动、掌握一项运动、欣赏一项运动,而不是一说全民健身活动就是老年人扭秧歌、打太极,追求有多大的规模,追求电视画面的效果,我们更多要追求的是全民健身活动有多少老百姓亲身参与,通过参与体验到参加体育锻炼的快乐,通过坚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提高自己的体质,进而养成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们特别要提倡全民健身活动小型多样,经常化、生活化,而不是简单追求大场面,简单追求仪式,简单追求示范。所以我们要求全民健身活动要淡化形式、注重参与、注重效果。
谈农村体育服务均等化
网友:有的农村地区比较贫穷,如何促进农村体育服务均等化?
刘国永: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的一个目标,一个要求。现在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因此说体育公共服务的广覆盖、普受益、均等化的目标还不可能达到,特别是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如果没有农村的公共服务,没有农民的体质健康,就不可能有中国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也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
因此说,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是这一个周期政府着力要推动的工作。这几年国家体育总局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和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经使三分之一的行政自然村建有基本的公共体育设施。但是,因为我们国家人多、地大、情况比较复杂,要通过五年、十年达到全覆盖、广受益还有一个相当的过程。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要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除了在行政自然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以外,在乡镇还要建设适合老百姓需求的灯光球场。总之,农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从总局职能部门来讲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国家体育总局会长期全力以赴关注和做好这件事情,推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谈群众体育发展瓶颈
主持人:我们有时会听到老百姓的一些抱怨,他生活的小区没有健身设施,没有场地,也没有相关组织,如何解决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瓶颈呢?
刘国永:你说得非常对。尽管我刚才讲了,中国的全民健身事业通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当下体育资源匮乏,体育供给满足不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另外,政府公共服务还不到位,还达不到老百姓的需求,特别是基层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能力比较低,这是我们现阶段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全民健身条例》出台以后,很重要的就是要强化明确全民健身的责任主体,政府要承担起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老百姓健身提供条件。应该说,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也不平衡是事实,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贯彻落实,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会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改善现在健身的条件。
(张旭光 窦雨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