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谈(12)——张剑谈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作为体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提出要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提升中国体育的软实力。通过体育促进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大众人生观。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日前,就此问题总局政法司司长张剑接收了相关媒体采访。


        问:如何认识体育文化,怎样培育和营造全社会的体育文化?
        答:结合六中全会确定的文化建设的任务以及当前的体育形势,我们不妨引用一个通俗的、也被广为认同的说法:文化就是当下的生活方式。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人民健身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总书记从生活方式的高度讲体育,体现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体育价值的洞见和卓识。说到体育与生活方式,其关联并不抽象。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到巴西,就想到足球;说到篮球,就想到美国想到NBA;说到滑雪,就想到北欧诸国。当体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难以割舍,这就是文化最直观、最本质的反映。
        如何营造社会体育文化,一个最简单的回答是:从热爱开始。要让公民对体育的价值有深刻的认知。常听人讲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其实体育正是调节节奏、舒缓压力的最有效方法。很多人把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原因归结为应试教育背景下沉重的课业负担,并列举发达国家的例子如美国、日本作对比,说明中国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这也不全面。高考是各国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美国高考并非轻而易举,常青藤的竞争压力更不用说。至于日本、韩国、新加坡包括香港这些受儒学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压力并不亚于中国。但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对于体育的参与,学校体育受到高度重视、严格规划并实施,这背后也是文化、价值观念在起作用,即如何认识体育、是否热爱体育。最新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近年我国大学生体质明显下降,说明课业负担减轻后学生并没有选择更多参与体育锻炼。这就是观念作祟,反映的就是体育文化的薄弱。
        实践中很多简单思维都基于文化层面的认知不足。比如说到体教结合,说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问题,有人主张体育回归教育,竞技体育完全可以由学校承担,并举出美国大学、中学的例子。这也是只看到了表象。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由学校承担最高端精英体育的使命,学校教育与竞技体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和功能任务就不同。最重要的是,这种看法没有考虑到体育文化与社会基础的差异。美国有高度发达的学校体育文化,而我们却恰恰相反,学校体育是全社会体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在学生体质都令人忧虑的情况下,在校园体育文化相当贫乏的情况下,简单委之以竞技体育的尖端任务,不但是功能定位的倒错,在规律层面上也似是而非。所以要扎扎实实培育体育文化,踏踏实实从基础做起,让更多的孩子热爱体育,才是正途,竞技体育才会有更丰厚的土壤。
        问题的核心还是建立正确观念。一是要从“人”出发认识体育,二是要建立体育文化的整体观。有人建议要像重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一样重视体育文化,这反映了积极认识,但并未揭示文化的真义。文化可以说是在体育之上引领体育,可以说是在体育之下作为基础与土壤支撑体育,可以说它渗透在体育的方方面面滋养体育,但却不能与体育的各个分支领域独立并列,否则就把文化的位置放低了。刘鹏局长反复强调,体育文化不仅是体育文艺、体育文学,不仅仅是体育宣传,体育文化建设要在基础、系统、长久问题上着眼。体育文化不是简单的体育加文化,不是一件外套,而是融入整个体育发展和百姓生活。正如六中全会讲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它与价值观、生活方式密切相连。
 

        问:请谈一谈“中华体育精神”。有人说当今体育应当回归大众,“争光”文化已经不合时宜。您如何看?
        答:胡锦涛总书记在9·29讲话中结合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特别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抗争史,回顾了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诠释了百年期盼、百年梦圆的含义。一百多年来的中国体育充满历史伤情,也充满扬眉吐气的自豪感。特定的历史背负决定着中国体育的发展战略,也造就了中国体育的文化特质,铸就了以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
        你提的问题涉及如何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体育价值观的问题。对此,应当把握好认识角度和尺度,不能简单化。首先,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中国还是外国看,为国争光都是竞技体育的重要功能和突出效应,当然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同。随着屈辱的历史成为过去,冷战风云总的来说也渐行渐远,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复杂局面。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竞技体育的多元价值和综合效应凸显,成为国际竞争、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平台,牵动人心。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为祖国和平崛起的大局服务、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助力,仍然是中国体育的光荣使命。其次,应当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进一步丰富中国体育的价值观。中国体育不但要为国争光,还要为民谋福、为国增利。基于这样的目标,就要努力做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还要看到,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国争光也应当有更宏大的内涵,不仅仅是对抗取胜,还不乏合作共赢;不仅仅表现在结果,还贯穿于过程;不仅仅是成绩和奖牌,更重要的是竞技体育的主体——人的风范与尊严。说到环境的变化,一个现象是过去不曾有的。一些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后面的教练员却是异国人,他们带队战胜的可能正是自己祖国的运动队。所以今天就不应再带着简单的民族情绪或国家观念来理解为国争光了,为国争光体现的不再仅仅是排斥对立扬我国威,更是对先进因素的吸纳和生产力的解放,背后则反映文化、科技和制度的进步,这才是时代精神、先进文化的体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鄙薄历史,更不能割断历史,同时也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包容力、创造力。


        问:如何通过制度规划促进体育文化建设?今后工作的着力点是什么?
        答:文化缺失的后果之一就是行为上的急功近利。要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系统的制度规划、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引导和促进体育文化发展,建立正确导向,从基础入手,从理念入手,凝聚共识,长远谋划。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体育应当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完成好这一使命,有两个重要着力点,一是发展内容,二是发展方式。发展内容主要涉及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方面,就群众体育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健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竞技体育而言,就是要继续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不断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竞技体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从发展方式看,就是要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以上两个方面,都在总书记讲话中有明确体现,阐释了体育发展的文化内涵,指出了体育文化建设的使命,也是对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