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的体育文化助力内蒙古体育事业发展

    在美丽如画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身手矫捷的跤手们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挽弓搭箭的射箭手展示着百步穿杨的本领,一匹匹膘肥体壮的马儿在彪悍骑手的驾驭下风驰电掣般冲向终点;在独具魅力的中俄口岸城市满洲里,中蒙俄体育交流活动在友谊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在浩瀚无垠的沙海里,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汽车驾驶高手们正在展示着高超的技艺;在社区内、公园里、静水湖畔、健身路径旁、茫茫草原、青山脚下、公路林间,到处都留下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身影……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体育部门开展的“体育搭台、文化唱戏”1000多项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中的部分缩影。

“那达慕”弘扬草原文化

    围绕民族传统体育,使群众体育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积淀形成了那达慕等一批传统民族文化精粹。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和中华体育的历史进程,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弘扬中逐步走上了规范的道路。赛马、赛驼、搏克、布鲁、蒙古象棋、安代健身舞、沙力布尔摔跤、抢枢、驼球等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得到了挖掘、整理、发展和推广,其中搏克、曲棍球、蒙古象棋、抢枢、那达慕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从2004年开始,在锡林郭勒盟举办的2048名搏克手大赛、800匹蒙古马“阿吉乃”大赛、1000人射箭大赛连创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让2400万草原人民骄傲,更让世界惊叹,特别是去年,在鄂尔多斯市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那达慕大会,不仅弘扬了草原文化,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而且加强了内蒙古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特色项目丰富群众生活

    以公园、广场、社区和家庭为主要场所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全区各地蓬勃开展。以“沸腾草原”、“欢乐草原”、“冰雪草原”为主题,连续举办了全区健身大会、全区体育大会、全区健身秧歌大赛、中蒙俄体育夏令营和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等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活动,广泛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体育文化运动日渐走进城镇社区和农村牧区,走进各族群众的生活。
    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积极打造以“车”、“马”、冰雪项目为载体的品牌赛事,挖掘推广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巴丹吉林沙漠杯中国越野汽车精英挑战赛”、“多伦湖环湖自行车赛”、“8月8日赛马节”等比赛。其中,每年举办的“鄂尔多斯市国际超级联盟方程式汽车大奖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名车手参赛,国内外、自治区等多家媒体50余名记者全程随同采访。比赛期间各媒体不仅对赛事进行了介绍,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蒙古族民族文化、饮食及沿途地区的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报道,充分展示了内蒙古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达到了“以比赛带宣传,以宣传促比赛”的目的。

书画展览展现文化魅力

    为了进一步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对一些群众基础好、水平高、影响大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从2009年开始,自治区体育局与自治区全民健身委员会、自治区体育总会、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内蒙古电视台联合开展了“体育名城名乡”、“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风采”、“优秀体育社区”展播展评评选活动,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上反响强烈。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比赛期间,举办了内蒙古体育美术、书法、摄影展,去年又举办了“聚焦内蒙古——体育事业成就展”,分别在内蒙古全区各地和北京进行了巡展。8月份在赤峰市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节上,举办了内蒙古“民族、民俗、民间体育图片展”,2011年参加了由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发展中心举办的体育文化博览会,连续三年在海南省参加了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体育旅游博览会”,去年还与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体育杂志联合刊发了《体育内蒙古》专刊,设计制作了一套5枚《内蒙古体育》明信片,编辑制作了反映内蒙古体育事业成就的专题片,与此同时,内蒙古体育博物馆正在筹建,目前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通过这些,充分展现了内蒙古体育文化的魅力。
    如今的内蒙古体育事业已经站在了迈向“十二五”新的起点上,今后内蒙古体育文化活动将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爱、致力于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的融合、弘扬体育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等优势一定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郝占)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