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小球”转动“大文化”
在奥林匹克大家庭里,曲棍球可能是比赛用球最小的项目之一,但中国的曲棍球人却在这个周长只有224至235毫米,重量只有156至163克的“小球”里转出了“大文化”——以“冰山雪莲精神”为气质内核的有中国特色曲棍球文化正在带领也将继续带领中国曲棍球项目在前进的道路上无所畏惧、阔步向前!
场景一:伦敦奥运会前夕,结束了备战的中国女曲姑娘们集体来到了录音棚,录制了由她们亲自创作的队歌《我们是天使》。“为我们呐喊,就现在,胸中充满烈火的现在,还有灿烂的未来。我们是奔跑在阳光下的天使,向着飞翔而冲刺,我们是天使……”
在很多时候,外界都仅仅将中国女子曲棍球队的“冰山雪莲精神”理解为严苛的训练,在赛场上“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没错,这些都是“冰山雪莲精神”的表现形式,但却不是全部。
2004年,随着中国女曲在世界冠军杯、釜山亚运会等大赛上接连取得好成绩,“冰山雪莲精神”应运而生,其内涵为“不畏艰难的生存精神,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团结如一的团体精神,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中心主任雷军对记者说:“‘冰山雪莲精神’是我们对球员、球队在训练、赛场上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们打造女曲团队文化,提升项目文化的重要手段。”
雷军所言不虚,那首铿锵的女曲队歌《我们是天使》就是最好的例证。女曲姑娘们在赛场上是为了国家荣誉不惜受伤、不惜奉献一切的“女汉子”;但在赛场下,她们也是一个无比温暖的大家庭:每每有球员过生日,全队都会自发给其组织生日会;之前有球员家里有了困难,全队会开展捐款活动……在女曲队内,没有所谓的小团队,没有老队员、新队员之分,只要进入了球队,她们就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女子曲棍球队!
雷军说:“对于一项集体球类项目来说,团队文化的建立和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团队文化,一支集体球队项目队伍才有发展、才有未来。”
场景二:第十二届全运会曲棍球项目男女决赛的赛场上,大连市旅顺口区三涧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给现场观众表演了7分钟的曲棍球操,不同于赛场上运动员们一板一眼严谨的动作,表演场上的孩子们轻松、活泼,似乎是在和特制的曲棍球杆(出于便于携带和安全的考虑,该校的曲棍球杆均可伸缩)翩翩起舞,他们的精彩表现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中国,曲棍球项目属于“舶来品”,因此将该项目“中国化”、“本土化”便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甚至事关曲棍球项目在我国的生存。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让曲棍球项目更好地走进校园,让更多孩子喜欢、接纳这个项目,在三涧堡中心小学,我们就组织孩子们设计黑板报、宣传画,并帮助他们改进教材;而在国家队、国家青年队、国家少年队集训期间,也会组织队伍走进当地的学校,和老师、孩子们畅谈曲棍球运动;我们国家少年队的孩子们还有自己的《曲棍球报》,也是我们进一步强化曲棍球项目文化本土化的重要手段。”雷军说。
扩大规模的同时,从2007年开始,手曲棒垒中心还按照“以我为主、区域性布局”的战略,在全国设立和发展了48个曲棍球后备人才基地。这些基地的出现,有了有助于培养、挖掘更多高水平的曲棍球项目人才,对于更好地推广曲棍球项目文化,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土化”的另一层含义则是中国女曲技战术打法的“本土化”。按照雷军的说法,一支集体球类项目球队,想要在国际赛场上有所表现,除了要吃透曲棍球项目的基本规律外,还要结合本土运动员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特点总结出自己的技战术打法,也就是“中国曲棍球打法”。在韩国名帅金昶伯带队期间,中国女曲就已经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如今,建立在有效组织、顽强防守、超强体能、强大精神毅力基础上的“中国曲棍球打法”已基本成形,技战术打法的“本土化”已经帮助我们的球队在世界舞台扎下了根。
场景三:2013年2月,春风还没有吹遍呼伦贝尔草原,但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早已热火朝天,这里正在举办“莫力达瓦曲棍球节”,达斡尔族人民的“春节”。
虽然现代曲棍球项目起源于欧洲,但我国达斡尔族的人民自古便喜欢他们称之为“贝阔他日克贝(即曲棍球)”,莫力达瓦甚至一度被命名为“曲棍球之乡”。但由于一直缺少资金、专业人才的扶持,莫力达瓦的曲棍球事业一直发展很慢,从前年开始,手曲棒垒中心从国家要求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转变职业部门工作体制、机制的高度出发,在莫力达瓦组织了首届“莫力达瓦曲棍球节”。该活动的举办,不但挖掘了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瑰宝、提振了当地经济、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今后此类工作确立了模板,有助于塑造更多体育产业项目品牌,促进项目管理中心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这种转变也同样体现在手曲棒垒中心内部的工作模式上:中心在内部建设上也十分注重团队文化的打造和积淀,自觉学习借鉴其他项目的成功经验,使知识、技能、能力等互为互补,达成共识。在中心内部,大家也达成了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同时做好几项创造性工作的共识,这甚至已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
雷军对记者说:“中国曲棍球项目这些年的进步,离不开精神的打造,文化的树立,自觉的形成,虽然我国曲棍球项目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相信通过挖掘项目内涵、文化,形成全新的工作体制机制,我国曲棍球事业终有收获成功的一天。”
(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