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体育发展的思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沈阳体育学院博士、副教授 沙金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 谢燕歌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体育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那么,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体育事业该如何发展呢?
一、体育的发展赢在“创新”
  创新发展才能增添发展动力,着力点是培育新要素。长期以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多是以奥运模式的需求为目标,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理念的提出,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式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一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策略,就需要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从体育系统内部培育新的增长点,引领和带动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全面需求。
  创新发展才能增添发展动力,着力点是引进新理念。创新起始于理念之新,对体育传统发展方式的变革,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更新我们的发展观念,以观念之新带动理念之新,形成对国内外体育发展状况的正确认知和宏观把握,以前瞻性的眼光预测体育事业的潜在发展方向,并根据世界体育发展趋势来规划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蓝图。
  科技创新是创新的重要环节,保证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加大技术创新的步伐和力度,有助于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创新理论的发挥和实现。在新时期,体育事业的技术创新就是要将互联网和体育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打造“互联网+体育”的技术平台、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使体育事业能够紧跟时代发展。要充分利用可穿戴设备、云计算、大数据收集等现代电子科技成果,从而使体育具有个性化、移动化、社会化以及数据化的特征,用现代科技壮大体育事业。
  创新发展才能增添发展动力,着力点是推动全民健身、奥运争光。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崇尚健康、参与健身成为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追求文明时尚生活方式的一种全新趋势。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体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创新发展才能增添发展动力,着力点是体育产业。体育产品既包括有形的体育用品,也包括无形的体育服务。2014年的统计数据,全国体育产业总量只有0.9万亿,国务院《意见》中到2025年要达到5万亿。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
二、体育的发展稳在“协调”
  首先要努力缩小城乡差距。2014年统计数据,城镇居民占比为19.5%,乡村居民为10.4%。与2007年相比,城镇增加了48%,乡村增加了154%,乡村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城镇。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体育的发展事关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整体进度。所以,能否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体育事业发展差距,对丰富农民生活,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要优化体育产品结构和渠道布局。目前中国体育消费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民群众对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的消费,也正在逐步形成规模化需求,中国未来体育用品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和运动的重要性。根据中国体育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将会有40%的人口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这些因素将会推动国内体育用品市场在未来几年内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更应该把优化体育结构和渠道布局放在重要位置,发挥体制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三、体育的发展优在“绿色”
  体育事业的绿色发展,还需要传播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中国城乡人民群众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大幅度提升,但与此同时,面向人民群众的健身服务业却才刚刚起步。健身服务业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亟须补齐的短板,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缺少科学健身指导、体育锻炼总体类型集中等,都是这一问题的集中表现。为了更好地传播健身文化,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要淡化源自于竞技体育的锦标主义,关注多数人的健康,关注群众对体育的参与。我们要利用2022年冬奥会即将在中国召开的有利契机,向群众宣传参加体育锻炼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面向大众的健身服务业,在全社会打造热爱运动、崇尚运动的文化氛围,使运动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
  体育的绿色发展,还需要引领人民群众走向户外,亲近自然,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要让人民群众领略中华大地的无穷魅力,让大家更加深入地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为此,要充分利用群众的健身热、旅游热、户外热,引导人民群众走出家门、走向自然,并以此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健康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四、体育的发展活在“开放”
  体育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共同结果,因此,体育事业的发展,单靠体育内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第一,体育行政部门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方,其职责范围在于明确规划、提供支持、统筹资源以及协调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在承担好上述职责的同时,体育管理部门还要积极寻求职能角色的转变,坚持服务本位、开放管理,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用于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前沿领域。第二,各类社会组织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参与方。体育管理部门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力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体育行业建设和治理的局面。第三,体育发展的“开放”还表现在要有国际视野,将国外的有益经验吸收借鉴进来。北京将举办冬奥会,但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有三分之一的冬奥项目并未开展。要利用这一契机,积极向欧美等冰雪项目强国学习,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发展和丰富我国冰雪项目的类型,使不同项目的发展趋于平衡。
五、体育的发展益在“共享”
  “共享”是体育发展的使命,体育事业做大做强,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有助于人民享受到更多社会进步的福祉。其一,通过对体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可以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休闲、健身的场地、场馆,也可以让他们享受到更高质量的体育服务,从而在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锻炼的习惯和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其二,通过对体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可以提高人民消费需求的层次。《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在体育消费水平方面,2014年2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39.9%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全年人均消费926元。其中,20-29岁人群消费水平最高,达到1162元。但是,目前体育消费以“实物型消费”为主,购买运动服装占比高达93.9%,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书刊、支付锻炼场租和聘请教练,以及观看体育比赛。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通过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对人们消费需求的合理引导,人们的体育消费习惯会逐渐向更高层次的体育健身业和竞赛表演业过度。其三,通过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从而在拉动就业、缓解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同时,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本文系“辽宁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W2014236)的研究成果之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