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系列谈之南粤体育“搏”出文化

    “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是我国首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的名言,几十年来鼓励了众多体育健儿不断前进,为国争光。记者日前走进培养包括容国团在内的21位奥运冠军、100多位世界冠军的南粤“冠军摇篮”——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
    位于广州二沙岛的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始终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充满神秘感的“圣地”,这里走出了我国第一个世界纪录创造者陈镜开、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第一个打破游泳项目世界纪录者戚烈云等众多中国体育的代表性人物。这里,有着独特的运动项目文化。
    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主任孙小华告诉记者,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训练基地,他们的培养目标有三个:一是培养高超技战术水平的运动员。“不想拿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培养后备人才,当然要有金牌意识、勇争第一的想法,这本身就要求运动员要有过硬的运动技术。”二是文化知识到位。孙小华坦言,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从学时、教学内容上一般比不上普通学校学生,但他们也要注重文化学习。二沙中心下属的各运动项目中心,始终在强调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注重培养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特长。中心专门开设了外语课程,聘请外教对运动员展开英语口语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运动员经常出国参赛,学好外语对他们非常重要。”三是注重个人修行、道德品质的培养。“运动员的言行举止是一种形象,所以我们不管是训练、开会、比赛赛前动员等都在强调运动员的个人修行、道德观,他们出去比赛,代表的是国家和广东省,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在孙小华看来,广东运动项目的文化精髓在于“搏”。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文化基因需要传承下去。“搏”是有作为的“搏”,需要得到大力倡导。“比赛的最后时刻、关键时刻,往往考验的是运动员耐受痛苦的能力和意志品质。最后时刻能搏出来,也是运动员最闪光的时刻。”
    孙小华说,与以往强调发挥各运动队积极性不同,广东运动项目文化特色在于建立独特的项目管理方法,发挥各类人才的专业性。“比如以往我们统一要求全部队伍出早操,但项目不同,如游泳队习惯早上5点训练,不一定要统一出早操。将管理权下放到各队,各运动项目中心自己制定训练方案、预算制作、奖励决策等。队伍训练不再强调训练时间过长和训练量过大,而是冷静、细致、有目的地训练,要从时间、训练量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运动训练也不是闭门造车,应该加大交流,与国外展开训练、科研、医疗、康复、体能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学习,如此才有助于项目的科学发展。”
    二沙中心也有武术、棋牌等具有文化传统的项目。中心鼓励他们与社会结合,挖掘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建设和市场调节,让这些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
    孙小华认为,运动项目的文化需要“开放”。去年8月8日,二沙中心在建成近60年来首次打开“象牙塔”之门,开放让市民参观。当日进入人称“二沙头”的训练中心者,几乎都是以“朝圣”的心情而来。中心还派出孙淑伟、罗玉通两位“二沙头”出身的奥运冠军作为导游,引领参观者一探这处充满文化底蕴的神秘之地,展示广东体育“地标”。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目前仍在探索如何适度向普通市民开放,一方面响应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政策要求,在不影响专业运动员训练的前提下,让市民在非训练时间里体验一下最专业的场地和运动精神;另一方面也寄望通过更积极的交流,让市民认识二沙和广东体育,传递正能量。如9月开学后,击剑、游泳两个项目的场次在周末非训练时间里允许业余俱乐部的教练和学员进入。
    广州当地华剑汇击剑俱乐部,把启蒙班的孩子们带进了广东击剑的“圣地”——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击剑馆,这里是伦敦奥运会冠军雷声、世界冠军马剑飞的训练场地。这群刚刚开始接触击剑的孩子,在训练馆随时可以见到吴汉雄、黄良财这些退役后从事教练工作的体育名宿。对比少年宫和俱乐部的场地,二沙训练馆设备更充足,墙上“敢于拼、善于战、勇于胜”的标语在孩子们眼中既新鲜又“有型”。
    就在近日,二沙体育训练中心规划获批,将打造体育文化公园。二沙在改造后将有不少公共区域,最西端的游憩休闲区将面向市民开放,中部的体育共享区将逐步开放。
    “广东运动文化也将与时俱进。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不影响运动员训练的情况下,让更多人了解广东体育的发展历程,运动员刻苦训练和拼搏精神,展示新时期广东竞技体育的风采。”孙小华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