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机缘传佳话“乒乓外交”结累累硕果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虽然是在当时世界政治大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但是借助于乒乓球这一体育运动来达成,其中美国运动员科恩在比赛过程中错上了中国队的班车却是实实在在的“偶然”。
    1971年4月4日,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激战正酣,美国队队员格伦·科恩从训练场走了出来。他刚同英格兰队的特雷弗·泰勒合练了一会儿,现在他想要找辆车去主场馆。这时,他的面前刚好出现了一辆印有赛会标志的班车。跳上车后,他才发现,车里满满当当全是中国队的队员。
    一个长发的白种人,在一群表情严肃的黄种人中,显得有些异类。
    此时满车的中国人并没有看到科恩训练服后面的美国队标志。不过看到他的披肩长发和软檐帽,大家也能猜得出来他们中间闯进了一个不速之客。19岁的科恩发现车上没有空位,就倚着车门,面对一群沉默地盯着自己的乘客,打破了沉默:“我知道我的帽子、发型还有衣服让你们觉得很滑稽”,他用英语说,“可是在美国很多人穿的和我一样。”
    庄则栋当时30岁,连续三次夺得过世乒赛单打冠军,他坐在后头,听着旁边的人把科恩的话一一翻译过来。
    没有人回应,也没有人表示热情,也许尽管中国人的心里已经对那种好客的热情感觉不能够再压抑,但终究放弃。赵正洪在《我所知道的“乒乓外交”》一书中说:“出访前,曾有过规定:不和美国队员手拉手;不与美国人主动交谈;比赛场上不与美国队交换国旗。看到庄则栋这些举动(指庄与科恩在汽车上的接触和谈话),我心里颇为紧张,拉了他一下。庄则栋笑着对我说:‘你当团长顾虑多,我是运动员,没关系,你放心吧。’”
    就在那个异常尴尬的时刻,庄则栋站起身来,往科恩那边走了过去,通过翻译跟美国人谈起来。庄则栋回忆说:“一直到今天,我还没法忘记他脸上天真的笑容。”
    庄则栋决定送给科恩一件礼物,他从包里翻出一个杭州出产的传统织锦缎,织锦上是一幅黄山风景图,名为《黄山云笼石笱》。
    科恩上上下下翻起自己的口袋,打开背包,想找点能够回赠的礼物,不过最后也没找着。后来翻译问他,知不知道送礼物给他的人是谁。“知道啊,世界冠军庄则栋,”科恩回答说,“我希望你们队能打出好成绩。”
    这时车子驶抵比赛主场馆,两个运动员微笑着下了车,摄影师抓拍到了这一幕,当时科恩拿着卷起来的织锦,庄则栋站在他旁边。
    第二天,科恩在一个地下商城买到了一件T恤,上面印着美国国旗和和平标志,还写着一句话“LET IT BE”。在体育馆里,他看到庄则栋,一下子就抱住了他,然后把这件T恤送给了他。后来在纪念“乒乓外交”40周年之际,科恩的妈妈琼告诉庄则栋“LET IT BE”的意思:“这是呼唤和平的意思,有个著名的嬉皮士演唱团,叫甲壳虫乐队,这个团演出的节目都和呼唤和平有关,要求美国政府从越南撤军,要求世界和平。”
    这个“偶然”因素出现后,共同社以此事件为题刊发消息《以庄则栋为中心,形成了“友好之环”》: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比赛场上,中国的老运动员庄则栋的名声突然高了起来,在庄则栋的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喜笑颜开的人们。央求庄则栋签名的孩子们,以及其他人形成了“友好之环”,并在悄悄地扩大着。
    “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中美两国当时的政治“必然性”就是都想改变对彼此的政治策略。与此同时,中国方面也有改变“两个拳头打人”外交策略的打算。
    根据王泰平主编的《乒乓外交的回忆》一书中指出当时使毛泽东临时改变主意又要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导火线就是看到了1971年4月6日下午版的《参考资料》,当时《参考资料》里就收录了共同社刊发的“友谊之环”的消息。
    其实早在1967年,在太平洋的另一边,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中就提出要与中国建交的意思“就长期观点而言,我们根本不能让中国永久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独自孕育幻想、坚持仇恨和威胁邻邦。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听任十亿人口愤怒地在孤立状况下生活。”
    就是在中国两国政策改变的“必然性”驱动下,再加上美国队员在第31届世乒赛与中国队员一系列“偶然性”的互动,促成了流传至今的一段外交佳话——“乒乓外交”。1971年4月7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秘书长宋中对美国乒乓球协会国际部部长哈里森表达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意思,当天美国方面同意美国乒乓球队去北京。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华;1971年7月,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1972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访美。至此,“乒乓外交”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系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博物馆藏品研究部主任)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